流浪的饺子是故乡的牵挂
2017年07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木一
  我自小不太喜欢吃饺子,是受父亲的影响。
  父亲说:饺子像小船儿,两头弯弯,一头连着异地,一头连着故乡。那时候,我是个小小人儿,却也能懵懂地感受到他眼里的迷离和哀伤,觉得饺子代表着的是流浪的故事。
  父亲小时候没吃过饺子,他童年记忆里的美味是面条。一个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人,少时挨过饥荒,20岁就离开家乡,他早年经历坎坷艰辛,实在没办法对饮食有太高的要求。
  后来,家里的生活条件一天天地好起来,父亲依然不爱吃饺子;每年春节和冬至,家里都会包饺子、吃饺子,可是,父亲看到饺子,仍然会说:不如馒头炒菜能吃饱。
  爷爷奶奶在我一岁多时就相继去世,父亲唯一的手足——他的兄长,也在不久后离世。那时候,父亲已经在山东落户,从此,对于故乡邯郸,父亲的牵挂便只有老屋和山岗了,对于亲人的怀念,也只是年节与清明时供在厅堂的那一碗饺子了吧?
  后来,我长大,出嫁。我嫁的,却是一个极喜欢吃饺子的人家。
  老公祖祖辈辈都没有离开过家乡,公婆一辈子辛勤劳作,只为了两个孩子能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境遇。他们精打细算,再艰难的日子也要过得有滋有味。对于一个清贫的农村家庭来说,饺子,是改善生活的美食,能够天天吃饺子,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活目标。
  我有了儿子,儿子得了哮喘,为了让他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只得把他送到空气清新的乡下老家由公婆带。我每个周末回乡下和他们团聚,除了买回去的鸡鸭鱼肉,公婆招待我们的主食常常是饺子。
  孩子8岁那年,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仍然跟着他爷爷奶奶住在乡下。我却终于厌倦了十年如一日、单调乏味的工作状态,下定决心,离开单位,停薪留职去异地闯荡。
  我去了离家200里外的一个古城。值得庆幸的是,交通非常方便。我每周回家两次,周末先到县城小家,再搭车回乡下老家看儿子。
  可是元旦假期,因业务繁忙,我却回不了家。在办公室里跟儿子通电话,听到电话那头稚嫩的童音喊着“妈妈”,一瞬间,所有的疲惫委屈、所有的烦躁迷惘都化为乌有,重又生出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不知在一摞摞材料和数据间埋头忙碌了多久,蓦然抬头才发现办公室沙发上早已经坐了一个人——是老公,他从百里外开车赶过来。
  晚上,窗外朔风劲吹,雪花飘扬,室内却温暖如春。我们吃着婆婆包的饺子,你一个我一个,相视而笑。盛在保温瓶里的饺子,在冰天雪地里,颠簸辗转200里路,依然还是温的。那里面还夹杂着两个捏得歪歪扭扭的极小的饺子,一看就是小孩子的手笔。老公还为我讲述了一个包饺子的故事:
  奶奶在门口择韭菜,孩子问:择韭菜干吗?奶奶答:包饺子呀。孩子说:包饺子给谁吃呀?奶奶逗他:给你姑姑吃。孩子哭了:不要,给我妈妈吃——
  在外漂泊流浪了8年,去过很多地方,见识过很多人,遇到过很多事情。然而,无论走到哪里,饺子的味道却是一样的,吃到它,就感受到了家的味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