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利“打鼾”,症结在转化机制
2017年08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天放

  今年以来,记者在山东、湖南、四川多地采访发现,许多高校的高价值专利成果成功实现了转移、转化,结果令人欣喜。不过,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一些高校的专家们表示,相较于我国高校拥有的几十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而言,这些成功的案例仍是凤毛麟角。高校不少高价值的专利成果仍处于沉睡闲置状态,亟待唤醒。
  从2013年起,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多达82.5万件,居世界首位。但漂亮数字背后,却是另一番景象:专利运用的效益不高,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大量“沉睡”的知识产权资产。费尽心血搞的发明专利却躺在室内“打鼾”,实在可惜。据全国专利调查数据显示,最近几年高校和科研单位授权专利的实施率分别为25.5%和57.6%,远低于全国70%的总体水平,而高校和科研单位授权专利的产业化率分别只有0.9%和7.7%,距离28.7%的全国总水平差距更大。而4年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高校授权专利成果转化率不足三成。
  如何让发明专利“走”出实验室,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专利“只开花不结果”的状况普遍存在。其中,既有其本身“含金量”偏低问题,也有专利公共服务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不仅是高校发明专利者的尴尬,也是把关不严、审批门槛低所导致。
  对高校“高价值专利”来说,确实有转化难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费尽精力组织团队搞专利项目申报,而一旦专利获批,便万事大吉,不闻不问,这就是人所共知的“重专利审批、轻成果验收”的怪象。对专利转化投入精力少,是因为一旦专利获批,就有科研奖励或职称待遇上的提升。而如果把成果转化也置于奖励和职称评定中,怪象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
  众所周知,专利成果最大的价值在于应用。高校专利成果转化存在着价值评估难、专利评估市场不成熟、国有资产审批复杂、不支持协议定价转让、成果转化程序繁琐、科研机构缺乏处置权等问题。此外,不少专利一般都与项目捆绑,属于“集体”专利,产权不清晰,这在转化上就更难。可见,为专利成果转化提速需靠完善机制。目前的制度,既不利于专利水平提高,也有碍专利成果转化。只有通过改革发明权益,完善机制,才能把沉睡的专利成果唤醒,充分释放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力,也才能为国为民造更多的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