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丁家庄小学
2017年08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金良
  近日,我看到齐鲁晚报“CBD首栋配套安置房封顶,丁家村村民明年下半年回迁”的报道和丁家村即将拆迁的消息,想到了自己曾经就读过的丁家庄小学,心中泛起一股眷恋之情。我来到小学门口,正是暑假,校园里空无一人。看着眼前这栋五层高的教学楼和宽阔的操场,脑海中映现出的是那个曾经四梁八栋、青砖灰瓦、卵石甬径、丁香馥郁的丁家庄小学。
  回想学生时代,记忆中最深刻的除了老师、同学,再就是当时的校园。
  当时的丁家庄小学,学校大门坐北朝南,一进大门,迎面是一道影壁墙,墙上有灰砖雕刻。影壁墙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月亮门,鹅卵石铺就的甬路从月亮门通向大殿台阶,与台阶前东西向连接耳房的鹅卵石甬路相连。两条甬路的东西两侧各有青石做基、青砖垒砌、白膏勾缝、灰瓦铺顶的厢房,两厢房门与门之间也用鹅卵石甬路相连。隔着耳房,厢房北是一有三层青石台阶的大殿,大殿也是青石做基、青砖垒砌、白膏勾缝、灰瓦铺顶。大殿内四梁八栋、青砖铺地,大殿外飞檐斗拱、神兽端坐。大殿北门东西侧也是两处与大殿南门外一样样式的厢房。大殿南门的甬路之间种着四棵紫丁香树,大殿北门厢房之间则是一棵比大海碗还粗的老枣树,学校的校铃就挂在这棵枣树上。这校铃有二十多厘米粗,三十多厘米高,通体紫黑泛绿,钟内边缘和钟锤则金黄锃亮,一到上课打铃,清脆的铃声传遍全校。
  这就是我入学第一天所看到的学校。这让我很好奇,因为周围的民居大都是低矮的土坯房,少有砖瓦房,就是有也都是红砖红瓦,学校里这些高大青灰的建筑风格与周围民居截然不同。还有那四棵紫丁香树,我长这么大也从来没见到过,尤其是第二年春天,紫丁香花散发出来的馥郁香味,弥漫了整个院落,很多同学都踮起脚尖扬起小脸,凑近花束嗅闻。
  从1968年9月到1975年7月,我在这个老式建筑里,上完了小学和初中。毕业以后的几年间,我曾经多次来学校,看看这些熟悉的老建筑,看看我曾经坐过的老课桌,和熟悉的老师聊聊天,打打乒乓球。
  这期间,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处老宅院最早的主人是谁?
  我曾经问过几个老师,他们都说不上来。我也曾经问过几个年老的长者,他们都说是清朝光绪年间济南府里一个状元修建的老宅,叫“陈家大院”,至于具体细节就说不上什么来了。
  由于村内入学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加,老校舍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1993年,村里拆除了老校舍,在原址上建起了现在这座五层高的教学楼。在以后的年月里,每次经过学校门口,看到新建的教学楼,我的脑海里就会映现出学校原来的模样,映现出大殿、厢房,老枣树、紫丁香。同时,早先的那个疑问也就越来越大,这处老宅院最早的主人是谁呢?
  2005年,我读唐景椿先生编著的《济南老街巷》一书,书中“沧桑巨变老街巷”一章中“耐人品读的县西巷”一节里,介绍鞭指巷时有这样的表述:“陈冕……因父逝后回济服丧,把祖坟迁到历城丁家庄。他卒后葬在历城现姚家镇境内的丁家庄。”读到这里,我想,这陈冕会不会就是前些年那几个长者们所说的“陈家大院”的主人呢?
  于是我上网搜寻,果然,在陈冕词条下有这样的记述:“陈冕(1859—1893)字冠生。北京人。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清水闸人,籍贯济南。清代状元,翰林院编修。早年从师于山东举人、翰林院编修王芷庭……1892年,其母病逝,离职回济南服丧。次年,将祖坟迁移到济南历城丁家庄,并在此修建‘陈冕大院’(今丁家庄小学)。1893年(光绪十九年),在济南病逝,葬于城东丁家庄。”
  由此证实,丁家庄小学那些青砖灰瓦、飞檐斗拱的老校舍最早的主人就是光绪年间济南状元陈冕。
  过了这个夏天,丁家庄小学就将随同丁家村一起拆迁,在CBD东侧的丁家村村民安置小区内也将会建起一座设施更完善、功能更齐全的新丁家庄小学。不管这座新丁家庄小学设施如何完善、功能如何齐全,也不管它楼层多高、外观多靓,那个我曾经就读了七年的丁家庄小学,那些青砖灰瓦的厢房,那个飞檐斗拱的大殿,还有那老枣树、紫丁香、鹅卵石甬路,在我的记忆中会永远铭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