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一中也有个“王杰班”
王杰牺牲52周年,他的精神在家乡代代相传
2017年12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教育部于2011年在金乡设立“王杰班”。    本报记者 黄广华 摄
     12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视察时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习总书记指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19日,本报记者走进金乡,探访王杰的家乡。

  本报记者 贾凌煜 
通讯员 王伟     

看到“王杰班”新闻
扎束鲜花献给战友

  习近平到王杰生前所在连看望官兵,再次强调弘扬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这条新闻让王杰的家乡,尤其是王杰的战友和金乡一中的“王杰班”师生异常振奋。
  今年80岁高龄的辛庆文老人更是激动不已。“小学我们就在一个班,后来一起上了初中,又一起应征入伍。”提起这些,老人眼睛渐渐泛红,看到新闻后的当天,辛庆文就扎了束鲜花,到羊山景区王杰纪念馆,将鲜花放下王杰雕像下,默默地与老战友相望。
  金乡一中高三7班班主任李奎河也看到了这条新闻,立马用手机将习近平与“王杰班”战士们的合影截屏,准备第二天一早到教室在教学一体机上播放,告知同学们这个消息。“没想到,第二天我刚进教室,就看到了班里已经在播放这张合影,十分感动。”李奎河所带领的班级,也是“王杰班”。
  2011年6月,教育部为金乡县第一中学“王杰班”授牌。此后,金乡一中每两年在高二年级中评选一次,至今已评选过三次“王杰班”。在这里,从校园的勤奋好学到社区的义务劳动,“王杰班”的师生们充分感受着优秀校友王杰的家国情怀,全面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奎河说,身为“王杰班”的一员,是一种骄傲。习总书记对王杰精神的重视,对同学们更是一种激励,今后要更加处处用王杰精神要求自己,向王杰看齐。
生前同学义务讲解
先模事迹层出不穷

  今年74岁的王伟川是王杰村村民,比王杰小一岁的他,也是王杰的同学。一直到王杰参军前,两人都在一起玩耍。王杰参军后,王伟川再也没有见过王杰,直到听说他救人牺牲的消息。
  19日,阳光正暖,在村里的王杰纪念馆前,王伟川掏出王杰牺牲50周年时同学们自发编撰的王杰纪念册,随手翻看着。王杰上学时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品质高尚,为人坦诚。直到现在,儿时的场景还不时回荡在王伟川的脑海,“作为王杰的同学,感到很骄傲。我平时一直都收集着王杰的事迹资料,时常拿出来看看,回忆回忆、感想感想,对他的事迹、诗歌、领导的题词,我都念念不忘。”
  王杰事迹被挖掘报道后,王伟川和同村其他同学都成了王杰生前事迹义务讲解员,给村里人和前来参观的人员义务讲解。只要有人问起王杰生前事,他们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年村里仅剩下18位对王杰熟悉的老人了。
  半个世纪以来,在王杰精神鼓舞下,金乡县先模事迹层出不穷。时代楷模陈新宁、救火烈士周轲、齐鲁好少年李目辉,还有张先军、刘丙军、刘联合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