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心源性猝死的生存率不足1%
专家:应推广面向市民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
2018年01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陈玉国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血管子刊JAMA Cardiology发文。文章中提到,我国医院外发生心源性猝死者的生存率不足1%,远远低于美国12%的水平。陈玉国表示,这主要源于我国大众对于实施心肺复苏(CPR)急救能力的欠缺。
  本报记者 陈晓丽

  呼吸和心跳骤停者的最佳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平均每天1500人以上,其中八成以上发生在医院外。”陈玉国介绍道,为了挽救呼吸和心跳骤停者的生命,应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
  实践证明,心跳停止4分钟内立即进行复苏者,存活率可达到50%,4-6分钟开始复苏者,存活率急剧下降为10%,超过6分钟才复苏者,存活率仅为4%,且侥幸存活者可能已经“脑死亡”。而10分钟才开始复苏者,存活率几乎为零。因此,最宝贵的抢救时间是最初的4分钟。
  “在美国,医院外发生心源性猝死者的生存率能达到12%,而在我国,目前这一数字不足1%。”陈玉国痛心地表示,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医院内对于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治水平已经和国外不相上下。然而,我国医院外旁观者CPR的实施率不仅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并且CPR的实施质量也极其堪忧。
  研究显示,国内大、中型城市中CPR实施率平均仅为4.5%,而这一指标,在美国为46.1%,加拿大为29%,瑞典为46%-73%,日本为32.2%,澳大利亚为21.2%。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实施了旁观者CPR的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存率较未实施者并无显著改善。
  “我国公众缺乏CPR相关培训是造成旁观者CPR实施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陈玉国表示,而一次培训后缺乏定期的技能巩固培训,则是旁观者CPR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我国仅有1000万人CPR培训合格,不足总人口的1%
  近年来,虽然国内大型城市正在大力发展CPR培训,但在拥有47%人口的乡村地区,培训中心仍严重缺乏,而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居于乡村地区的大量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即便在城市地区,居民也往往因为生活节奏快和工作压力大而无法抽身参加培训。
  据不完全统计,虽然中国红十字会、各个医疗机构及相关社会团体等已开展了数十年CPR培训,但是,迄今为止我国所有经历过CPR培训合格的公众仅有1000万,不到全国人口的1%,而美国这一数据为33%,法国为40%。仅在2012年,美国便有1310万人接受了CPR培训。
  “以往,中国红十字会、医院的相关科室负责对公众和医护人员培训。”陈玉国表示,近年来,虽然国内大型医院成立了许多与美国心脏协会合作开展的规范化CPR培训中心,然而其数量、人员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承担全国范围内大众培训的需要。
  “在这些培训中心中,培训人才多是来自医院急诊和心内等科室CPR经验丰富的医生。”陈玉国进一步表示,虽然这促进了我国培训中心迅速发展,然而对于医生而言,原本的临床工作已经不堪重负,难以再投入大量精力兼职培训。
  此外,我国缺少适合国情的培训教材。“目前我国许多培训中心应用的是美国心脏协会的教材,这些教材为我国CPR培训标准化、规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其内容的设置是基于美国的急救医疗系统,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还需要进一步调整。”陈玉国说道。
  未来将以学生、消防员、警察等人群为培训重点
  陈玉国建议,从大力推进成立更多CPR培训机构、培养更多全职和兼职培训团队、创新培训方法和策略等多个方面全面改善我国公众CPR培训的严峻现状。
  “政府应积极加大投入,以目前已建立规范培训中心的大型医院和红十字会为基础,争取多渠道公益基金等资助、参与,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培训网络。”陈玉国说道,招募并培养大批CPR方向的全职工作者,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兼职,充分利用社区医生,以特殊人群(如学生、消防员、警察、军人、公务员等)的培训为先导,推进CPR技能的掌握。
  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移动设备应用(APP)等现代化手段,优化培训模式和方法,重视CPR技能培训和定期巩固培训的规范化,从而显著提升我国心源性猝死的救治现状。
  扫描以下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