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假小子”们
2018年03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和其他女孩不一样,阿里(左一)从小被当成男孩养大。
     在阿富汗,有一种叫“bacha posh”的特殊文化传统,翻译过来就是“女扮男装”。有些阿富汗父母会把家中的女孩从小打扮成男孩,送她们去上学,希望她们能挣个好前程。可现实是,这些女孩的成长却经常因此而变得更加艰难。

  本报记者 王晓莹 编译

比普通女孩更自由
  女扮男装的故事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比如中国古代就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佳话,但对这些阿富汗女孩而言,她们最初被父母打扮成男孩,有的是因为父母的一片苦心,有的则是因为家庭对男孩的期盼。
  在阿富汗,男女不平等现象至今仍很严重,女孩往往被视作家庭的负担,只有男孩才会被赋予养家糊口、继承财产、赡养父母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女孩多的家庭会把女儿打扮成儿子来养,起到“充门面”的作用,因为男孩的身份能为她们出去工作提供便利;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家里有“bacha posh”的女儿,下一个出生的孩子更容易是男孩。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假小子”就这样诞生了。某种程度上而言,她们获得了比普通女孩更多的自由:因为没有女性身份的束缚,她们可以和男人一样单独出门买东西、送她们的姐妹放学回家、找工作、从事体育运动……任何男孩在阿富汗社会中能做的事,她们都能做。
  近年来,这种“假小子”的现象通过报道、摄影等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最近,《国家地理》网站通过瑞典摄影师璐璐·迪亚基去年在阿富汗拍摄的一组照片,讲述了几个阿富汗“假小子”的生活。
不愿回归女性身份
  迪亚基萌生记录阿富汗“假小子”的念头,是因为她读了一本叫《喀布尔的地下女孩》的书,书的作者詹妮·诺德博格是第一个记录“bacha posh”现象的人。抵达阿富汗后,迪亚基通过当地翻译,找到了一户人家——他们家共有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其中的两个女儿被当成男孩养大。塞塔是家里排行第三的女孩,她出生后,因为一直没有儿子,她的父母便把她当做男孩来养;两年后,塞塔的妹妹阿里出生了,她也和塞塔一样被当成儿子养大。尽管后来家里终于有了唯一的也是年龄最小的弟弟,但塞塔和阿里依然过着和男孩一样的生活。
  如今,塞塔已经16岁了,她在学校里踢足球,还有一个不在乎她性别的女朋友,尽管双方父母阻止她们交往,但她们经常私下里约会。她的妹妹、14岁的阿里,家里有整整一盒子爱慕她的女孩写来的情书。相对于她们的母亲和姐姐们来说,塞塔和阿里无疑是自由的:她们不需要每天早早起床,帮忙做饭、泡茶。
  然而,随着塞塔和阿里渐渐长大,身体开始发育,烦恼也随之而来,她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甚至是危险。为了避开人们的风言风语,他们一家搬了好几次家。有时走在大街上,会有认出她们性别的人冲她们大喊大叫,管她们叫“变性人”。为了保证女儿的安全,她们的父亲要每天开车送她们去上学,但阿里依然对学校充满抗拒,因为她说自己“受够了总有人骂我”。
  对此,她们的母亲很难过:“我们原先没有儿子,才在她出生后把她当男孩养,可现在,她因为男孩的打扮和穿着遭到了不公对待和骚扰。”
  尽管父母已经改变了态度,希望塞塔和阿里“回归”女孩的身份,但姐妹俩并不愿意。“在阿富汗当女人太难了,女性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做出选择的也不是你自己,而是由别人替你决定。”迪亚基说,“这些女孩曾拥有过自由,你让她们怎么一下子回到那种毫无希望和选择的女性角色中去?”
  除了塞塔和阿里,迪亚基还见过另一个阿富汗“假小子”:她叫扎拉,是个孤儿,从小由叔叔带大,之所以被当男孩养大,是因为叔叔希望她以后“有机会靠自己立足”。曾有8个男人向她求婚,他们都觉得扎拉是个性格坚强的女性。不过,扎拉一个也没同意,她现在自己带着两个女儿。为了保障娘儿仨的安全,扎拉也让两个女儿成了“假小子”。
“这个身份是借来的”
  另一个当过9年“假小子”的阿富汗女孩法尔玛,也曾向美国《时代》周刊讲述过自己的经历。当她第一次穿上男装时,享受到的感觉就是自由。她一路顺利地读书,按照父母“希望你是个男孩”的意愿长大,甚至帮着家里做生意。然而,到美国读大学后,法尔玛对自己的性别产生了怀疑,她不断地问自己:我为什么需要把女性身份隐藏起来?难道作为女孩,我就不能拥有和男孩一样的骄傲与能力了吗?为什么我总觉得身为男性的自己更坚强?
  当她正经历内心的转变时,法尔玛的生理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她快18岁时,女性特征还不明显。一个来自喀布尔的医生说,可能是法尔玛的心理倾向于男性化所导致的,这个说法吓坏了法尔玛的母亲,她希望女儿变回女孩。
  法尔玛留长了头发,还去大学的心理医生那儿寻求帮助。她的思维慢慢地不再那么激进,她努力接受作为女性的自己。然而,2014年接受采访时,她说自己希望能留在美国,因为她担心回到阿富汗以后,社会不会允许她以女性的身份做成任何事情。“当一个‘假小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你觉得这个身份不是你的,而是借来的,因为你知道,它随时会被拿走。”她说。
  确实如此,“为了阿富汗女性”组织在喀布尔设有一个女性收容所,每年都至少遇到两个这样的“假小子”。她们遭受过来自社会的骚扰、羞辱,不被她们所在的社区所接纳,但她们依然不愿以女性的身份生活。因为从小没有接受过作为女孩的教育,这些女性成家后要面对穿罩袍、做饭的挑战;她们无法再像当初做男孩那样直视别人的目光,而不得不在陌生人面前垂下眼帘。
  “如果我最终还是要做个女人,还不如从一开始就被当成女孩养大。”一名当过“bacha posh”的女孩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