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与洛夫先生交往
2018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郭廓
  有“诗魔”之称、驰誉世界华文诗坛的诗人洛夫先生驾鹤西去了,以九十岁的高龄和卓越成就在中国现代诗坛留下了一座金光闪烁的丰碑。
  曾任台湾《创世纪》诗刊创始人、总编辑的洛夫,原籍湖南衡阳,1928年生,著有诗集《石室之死亡》《魔歌》《洛夫精品》《时间之伤》《洛夫诗全集》《漂木》(长诗)等30余部,散文集《洛夫随笔》等8部,诗论集《洛夫诗论选集》等5部,翻译《雨果传》等8部,曾荣获首届李白诗歌奖、国际诗歌奖等重大奖项。1996年4月从中国台湾移居加拿大,定居于温哥华洛夫雪楼。
  洛夫先生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被称为“诗魔”。后来他“回归现实”,但始终保持鲜明的创作个性。洛夫于1979年创作并收入他的诗集《时间之伤》中的名篇《边界望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我在1990年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诗魔之歌》中读到这首诗,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感染了我,于是我写了一篇名为《边界望乡的艺术启迪》的文章,被北京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诗人喜欢的诗》收入。
  1999年10月,我与洛夫先生在一次名为“谈洛夫,洛夫谈”的诗歌恳谈会上初次相识。会上我对新诗的拙见——“台湾诗歌的现代化进程走在前边,它的回归传统不是倒退,而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论点,得到了洛夫先生的肯定。次日,我主持了一次小型的欢迎洛夫先生和夫人陈琼芳女士的聚会,先生为我书写了“相见恨晚 有缘不迟”墨宝。先生回加拿大之后,写了一篇《济南初旅》的文章,刊登在2000年4月11日《齐鲁晚报》上,述说了他对泉城的美好印象。
  由于先生的鼎力推荐,我于2001年8月参加了第六届(大连)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会议期间与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交流与认识。我力邀先生来济南访问,先生欣然答应。于9月6日携夫人来到济南,由我出面接待,安排入住吉华宾馆。8日在山东省文联展厅举行了“诗人洛夫书艺展”,省、市文艺界著名人士武中奇、马连礼、苗得雨、张炜、吴开晋、袁忠岳等百余人出席。9日在历下剧院举行“洛夫诗歌朗诵会”,洛夫本人也亲自登台朗诵,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0日洛夫访问山东大学,会见了文学院的部分教授和学者,做了深入的交流。
  洛夫先生回到加拿大之后,于2001年12月12日的来信中写道:“刚给你寄去了圣诞贺卡……这次泉城之旅,对于你为人的真诚、待人的热情,我将深深铭记于心。”2005年1月7日洛夫先生寄来新年贺卡:“大著《鹰翎·火笛》收到,这本诗集刚柔互济,虚实相生,充分掌握了中国诗歌美学的精髓……恭喜你在诗艺上更上层楼!”洛夫先生2015年7月12日的信中写道:“吾兄一生奉献于诗,暮年成绩非凡,《郭廓诗精选》精选之作品佳构连篇,无不是心血结晶,令人钦羡不已。”这是先生对我的关心和鼓励,也是鞭策。先生之错爱,令我汗颜。
  洛夫先生的基本诗观是“以小我暗示大我,以有限暗示无限”。在他看来,诗永远是个人情感和经验的意象化和秩序化,而且是一个价值的创造。对他而言,诗人的使命就是透过诗来解除生命的悲苦,更重要的是使人对生命有所感悟。这位曾致力于“横的移植”的诗人,血液里始终充盈着“纵”的民族文化的因子。在“回归传统,拥抱现代”的鼓声中,他在“纵”与“横”的交插坐标上找到了应有的位置。
  洛夫先生在2006年12月22日的来信中指出,“我的诗歌创作必须以全中国的读者为对象……《漂木》(长诗)不是一般读者能够接受的诗……有缘人,有灵犀相通者才会喜欢,不过仍然受到学术界与评论界的重视。”
  洛夫先生仙逝,中国新诗界失去了一位勇于开拓创新的大诗人,但天堂里多了一位诗书俱佳的天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