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摆渡人
记菏泽市定陶区黄店镇邵集村省派“第一书记”马洪利
2018年10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学校、托儿所、卫生室门前的大沟终于填平铺成宽路了,两个快毁了的危桥都建成景观桥了,又新打了20眼机井,还上了2个致富项目……”提到去年以来村里发生的变化,菏泽市定陶区黄店镇邵集村村民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谈起这些变化,省派第三批“第一书记”马洪利功不可没。2017年2月份,马洪利放弃了在兖矿集团的优越工作岗位,主动请缨驻菏泽市定陶区黄店镇邵集村担任“第一书记”。他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用情融入,用心干事,带领村民共奔小康路。“跟着‘第一书记’干,俺村越来越好,日子过得有奔头”,马洪利不遗余力的付出赢得村民们的交口称赞。
  访贫问苦:
一个也不能少

  在邵集村大多数村民眼里,贫穷一直笼罩着他们的记忆与生活。污水淤泥的道路,近乎坍塌的危桥,屋顶透亮的土房,连村委会门前都横着一条深沟……“没想到比想象中的条件还要差”,马洪利一放下行李,就换上从家里专门带来的胶鞋,敲开了一扇扇村民的家门。
  40多天的时间里,马洪利就把邵集行政村的4个自然村走了个遍,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童”,564户2138人中就排查出48个贫困户150人,贫困人口年均收入不足3500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马洪利建了一个详细的扶贫工作台账,记下每一个贫苦户家里人口、收入、致贫原因等具体情况,并量身定制了具体帮扶措施。
  他还多次找到村内德高望重的老人、历届村班子成员、生产经营能人等重点人物,征求他们对扶贫有哪些好意见、好点子;办理当地手机号,制作发放“第一书记”联系卡,方便村民随时拨打;不畏暴风骤雨,全面查看村民危房、坑塘积水情况……“没想到从国企来的驻村书记,这么能吃苦!来了之后就马不停蹄地进村入户,轰轰烈烈地展开工作”,黄店镇党委书记王奉波回忆说:“这真的让我们非常感动。”
  70多岁的残疾老人李中友兄弟两人都是单身,连个亲侄子都没有,马洪利来到他们家走访时,看到屋顶有好几个鸡蛋大的洞,能透过屋顶看蓝天,仅用塑料纸盖上勉强度日,他见状危险至极,想法筹措资金,用3天时间将6间房顶全部施工覆盖彩钢瓦,防止了夏季骤降暴雨造成屋倒人亡的恶果。
  2017年9月21日,马洪利发到朋友圈的“鳏独拾荒的老人,终于住上了新居”的图文消息,不到半天时间引来近百人点赞。原来,前期兖矿集团暖心志愿者来到定陶区送温暖的时候,发现李中玉老人住在一间低矮潮湿、连张床都没有的破烂小屋,都心疼地哭了,老人成了每个志愿者的牵挂。村里和这个老人类似情况的还有3个,马洪利利用危房改造政策,如今让他们都已住进了新房。
  “每次我一看到或想到村民的疾苦,心里就非常难受,不帮他们解决好,我睡觉都不踏实”,马洪利回忆起夏季暴雨后遇上的一件事,他去查看村内坑塘积水情况时,一个老人给他反映“积水已经倒灌到卧室里,睡醒后连鞋都漂走了”,马洪利听后难过得直想哭,立即启动程序施工下水道4000米,“这不仅是排掉暴雨形成的积水,更要排掉老人心头的忧愁啊”,马洪利感慨道。
扶贫济困:
小产业托起大希望

  “咱们农村想致富,要么种植特色经济作物,要么引入特色产业项目。邵集村种大棚蔬菜的已经不少,市场接近饱和,必须想法突围。”马洪利问诊当地经济状况后,作出这样科学的判断。
  没有产业支撑,扶贫将是无源之水。在马洪利的反复论证下,新建50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注册成立迎天针织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男袜、女袜的生产和销售。这个项目无污染、无外排、无噪音,符合环保政策,关键是技术操作比较简单,安置就业33人,大部分都是贫困户。
  2017年8月14日,是马洪利最为开心的一天,他精心策划的迎天针织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了定陶区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承包这个项目的致富能人郝见民说:“我们不仅仅是建设一个扶贫车间,而是经营一个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村办企业,保证产品质量,找准销售渠道,就可以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我干个简单的包装,每天工资能拿到50多元呢,现在年纪大了,想不到还有机会进厂子上班,而且还是在自己家门口。”贫困户王秀梅激动地说。
  让土地生金,才是农民的致富途径。2018年初,马洪利动员村内致富能人邵红旗、李怀桥、司林国、李怀纪4人,流转土地140多亩,注册成立农兴丰种植合作社。利用菏泽市定陶区建设经济果林的政策,引入金兴油桃、中蟠、瑞蟠、晚黄金等高端桃苗,发展精品水果、采摘观光产业。邵红旗介绍说:“这些桃苗都是优选的品种,有的品种全国种植不足2万棵,有的品种一个桃能长到1斤多,效益应该是非常可观!”
  2018年4月1日,也是马洪利非常充实快乐的一天。他决定将后方单位扶贫资金40万元投资于经济果林项目,由村两委、经营者作为甲乙双方签订正式承包合同,用工优先面对贫困户,每年乙方以13%投资比例分红反馈到甲方,每年5.2万元,连续回报期不低于10年,作为邵集村集体收入。此举不仅扶持了村内特色产业,更打破了多年来村集体收入一直为零的历史。马洪利展望前景:“桃树一般3年才能到盛果期,从现在开始,我们不仅要把村庄装扮成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更要托起全村经济发展的希望!”
  在发展村内产业的同时,马洪利还瞄准当地特色产业,把省扶贫项目资金40万元参与投资黄店镇特色玫瑰鲜切花项目,建设6个冬暖式智能高端联动温室大棚,引进100多种玫瑰新品种,建成了长江以北我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和集散中心。原来的玫瑰论斤卖,变成了现在的论枝卖,投资不仅促进了当地玫瑰产业升级上档,而且按照13%的比例分红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自救。
扶贫攻坚:
打通“最后一公里”

  邵集村党员队伍的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两委”班子情况也十分特殊:村支书双腿截肢、行动不便,其他成员有的种大棚、有的开饭店、有的当学校门卫、有的休假生育。
  脱贫攻坚,党员争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洪利迅速召开村党支部作风大转变教育整顿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党员“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主题活动,先后组织党员代表到羊山红色教育基地、兰考焦裕禄精神纪念馆参观学习,统一佩戴党徽,重温入党誓词,深度激发了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扶贫攻坚的热情。利用村“两委”换届之机,选出了大家信服的村支书和两委成员,通过配强班子为村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探索建立“双培养”工作模式,提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激活邵集村发展的一池春水。“以党建带动扶贫攻坚,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得到充分显现,我们有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展望扶贫前景,马洪利信心满满。
  针对村内基础设施欠账较大、村民筹资困难等情况,马洪利与村班子成员、党员和群众代表,细化梳理具体扶贫任务,公开承诺办好“十件实事”。新铺硬化道路4000米,把村内主路、环村路已全部解决好;充填路肩6公里,栽植绿化树3000多棵;打机井20眼,辐射灌溉农田1200亩;安装新变压器8台,实现了高压电井井通;建成500多平米体育广场,新上一批健身器材;社区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村庄美化正在展开……群众的心路通畅了,干劲更足了,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扶贫需要把心劲鼓起来。在扶贫攻坚过程中,马洪利除了做好硬件设施外,还通过一定形式增强大家的归属感、荣誉感,为全体党员定制发放印有“爱我家乡、奉献邵集”字样的服装,为参加义务劳动的党员发放印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字样的茶缸,为12户深度贫困户购买爱心棉袄,为全村2107人购买发放印有“走小康路”字样的袜子,兖矿集团领导多次来村慰问发放大米、面粉、食用油和衣物等。
  扶贫更要扶“智”。马洪利通过技术培训、信息咨询、惠民政策讲解等方式,为贫困群众提供智力帮扶。利用上级金融扶贫政策,为21户贫困户办理小额扶贫贷款,每年享受分红收益1500元;组织10名能人到菏泽市党校、山农大等进行免费培训;组织大平调、两夹弦送戏下乡,定期播放电影,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登高望远;邀请山农大教授来村讲解大棚种植专业知识……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户走出了“脱贫再返贫”的怪圈。
  “人在一起不是团队,心在一起才是团队;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我个人只有化作一滴水,汇入到扶贫攻坚的洪流之中,才不会干涸,汇入共奔小康的汪洋大海”,这位“第一书记”道出了驻村工作的真切感受,也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他正用自己的担当和亲情,忘我地工作在扶贫一线,就如同一名“摆渡人”,把困难群众引渡到小康生活的彼岸。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