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证见”事旧,放开革改“述讲”迁变代时
那辆大梁自行车承载了我的童年
2018年11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王雅楠    

  压水井、连环画、录音机、大梁自行车……这些对现代年轻人来说陌生的“老古董”,却是菏泽开发区琵李村李朝锋的心头宝。改革开放四十年,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老物件如今却成了时代变迁最好的“见证者”。
喝一口井水是夏天最好的“消暑神器”
    一根细长的压水杆连接着井筒,向筒里注入适量的水后,压水杆带动活塞将井水从地表提取出来,这样一个构造简单的压水井曾经是李朝锋一家获取生活用水的唯一工具。“这个井在我们家好多年了,以前吃水、用水都得靠它。不像现在的水龙头那么方便,洗衣服还得边压边洗,一不下心就会打着下巴。”李朝锋说。
  由于压水井提取的是地下水,“冬暖夏凉”是地下水自身独有的特点。没有冰箱的年代,一口井水是忙碌了一天的农民最好的慰藉。李朝锋回忆称,“一到夏天,尤其是割麦子的时候,割了一上午麦子,整个人热得不行,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什么冰啤酒之类的,用压水井打一瓢井水,是最解暑的了。”
  2000年,李朝锋家安上了第一个自来水龙头,手动的压水井也逐渐“下了岗”,搁置在庭院里,却一直没被丢弃。“现在生活方便了,即使还能压出水来,也很少用它,放在家里主要是因为有了感情,看见它就想起了小时候的事。”压水井不仅保存完好,李朝锋怕它生锈,甚至还特地刷了一层深红色的漆。焕然一新的压水井成了李朝锋家一道特殊的风景。
大梁自行车是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
    和压水井一样“年纪”的,还有大金鹿牌自行车。同早些年的自行车一样,大金鹿牌自行车也拥有黑色的车身,中间横着车梁,宽大的车把锈迹斑斑。这辆老式的大梁自行车曾经花去了李朝锋父亲多半年的工资。
   “当年父亲在菏泽建筑公司上班,一个月工资20块钱,省吃俭用大半年,攒了120元才买了一辆,是家里第一辆自行车,也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李朝锋说,“以前过得不富裕,一个村也没多少辆自行车,经常有人来借,骑着去城里,15公里的路程,40分钟就能到。”
  大梁自行车车架高,轮子大,骑着方便快捷,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不是这么回事。五六岁的李朝锋人小,个子不高,不能像大人一样坐在车座上骑,只能把腿从车梁下面伸过去,侧着身子骑,因此没少摔了跟头。“跟别的车不一样,这个车往后蹬就是刹车,我刚学的时候不适应,都是母亲在后面扶着车座,帮我稳住平衡。”李朝锋兄妹3人年少学车时总是少不了母亲的身影。

连环画是年少时最爱的消遣方式
    在李朝锋家的小院里,珍藏了许多旧时的老物件,数量最多的除了报纸,就是各种类型的连环画了。《西游记》、《铁道游击队》、《红灯记》、《英雄儿女》……战争题材的连环画曾经是李朝锋的最爱。
  连环画又叫“小人书”,菏泽人喜欢叫它画本儿。精彩的故事情节用素描描绘出来,配上解说词,一页连着一页,将整个故事叙述完整。连环画类型繁多,有巴掌大小的,也有字典般厚的,有手绘版的,也有电影画面的,甚至后来还出现了彩色的。由于画面栩栩如生、简单易懂,成为了当时青少年消遣娱乐的不二之选。
  “这种画本儿当时买一毛多一本,通常都是跟几个同学一块买,你买上集,我买下集,然后再互相交换着看。”李朝锋说,“七八十年代没什么娱乐方式,不像现在信息这么发达,我们好多故事、历史都是从连环画上学到的。”
  诺大的庭院装满了李朝锋小时候的物件,小到剃胡刀,大到行李箱,都是他的珍藏,“我是一个怀旧的人,看到那些老物件派不上用场,被当成垃圾扔掉,心里就觉得可惜。这些‘老伙计’没了以前的功能,但却是记忆、历史、文明融合的载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