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引发全国曲艺界关注的首届山东快书汇演落下帷幕,颁奖晚会在济南举行。刘兰芳、赵连甲、高洪胜、解喜兰、李鸿民等曲艺界名家齐聚济南,共话山东快书的传承现状与未来发展。首届汇演涌现了一批表演“新星”,说明山东快书已有大批人才储备,但不容忽视的是,原创新作还不多。山东快书亟待培养创演合一的优秀艺人。
本报记者 师文静
年轻演员崭露头角
优秀“新书”不多见
“我们俩放学正经过,碰见英雄抓坏人……”“什么街道,啥胡同,哪个学校把书念?”“俺叔叔他是一个兵,他的名字叫雷锋”……金灿灿的快书铜板敲击,清脆的唱词蹦出来,23日,历经筹备、分赛区比赛,首届山东快书汇演开始进行决赛,来自湖北、新疆、北京、广西、广东、山西、山东等地的快书演员齐聚济南展开角逐。而为了挖掘新人新作,李鸿民、赵连甲、解喜兰、孙立生、慈建国等快书艺术家、曲艺名家组成“豪华评委团”,对每一位演员、每一部作品认真点评,生怕漏了人才和佳作。
决赛最终颁出三组大奖,成人组高分作品有朱忠振、尹国朋、王鲲鹏表演的《孔子学琴》,杨建国表演的《猪的对话》,程鸿征、程鸿双表演的《李逵夺鱼》等,少儿组则有郑人通表演的《习惯》、娜依拉表演的《捎枣》等。
评委、省曲协名誉主席孙立生告诉记者,这次汇演最令人惊喜的是,参赛演员整体表演水平很高,人才非常多。这与当下弘扬传统文化、弘扬曲艺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各地小剧场演出磨炼了一批演员,他们在汇演中崭露头角。”让孙立生印象深刻的新作则有《假对假》《孔子学琴》等,前者讽刺了社会中的以假乱真、害人且害己的坏现象,引发观众思考;后者则是快书创新之作,通过孔子学琴反思教育。“但我们也要正视问题,此次汇演的演出作品大多是传统作品,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作不多。”
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也来到了济南,助力山东快书汇演。她告诉记者,“令我没想到的是,山东快书有这么多后起之秀,与评书相比,年轻人才很丰富。看到这些人,想起评书后来者之少,我就着急。山东快书就是讲故事,也是能讲好中国故事的曲艺形式,这次汇演很有意义。”
有理论有教学有演出
山东快书发展不赖
中国曲协山东快书艺委会主任高洪胜告诉记者,山东快书历史悠久,真正发展起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在抗美援朝之后,各部队派出优秀演员向他的父亲、山东快书泰斗级艺术家高元钧学习山东快书,学成后学员们将这门曲艺洒向全国,让山东快书成为全国性的大曲种。“距山东快书自1952年正式出教材开始教学,已过去了60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的曲艺人也没有丢下对快书的传播。”
高洪胜表示,在过去几十年,在山东有山东快书大家孙镇业大力弘扬这门曲艺,尤其是2008年山东开展的“山东快书英雄会”影响很大;而目前,山东快书只在“高派”就出了36位国家一级演员,有一个很庞大的人才和演出队伍。“在当下,全国范围内,山东快书有理论、有教学、有研究、有演出,也有广泛的观众基础。比如在山东,山东快书进校园开展得很好,济宁有很多小学生学快书,很小就成了曲艺迷。”
目前,山东快书在全国的发展也很好。高洪胜说,河南、山西也都是山东快书大省,其他省市也有山东快书演员,但发展不均衡。“山东快书发展至今,缺的就是一个全国性大型活动,快书演员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次汇演来的正是时候,给演员增加了信心,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出人”容易“出书”难
人才、作品得一起发展
这次对全国山东快书演员的评比、考察,最重要的意义是,让业内专家、从业人员有了反思的机会,开始正视这门传统曲艺存在的问题,并开始研讨接下来如何更好地发展它。
著名山东快书演员解喜兰告诉记者,汇演结束,曲协、业内人士都找到了以后工作的方向,最首要的就是培养创作人才,不断地出新作品。“没有新作品,就不能顺应时代,不能让年轻人热爱。希望借此汇演可以让山东等地一手抓创作,一手抓演员,让以山东命名的这门曲艺亮起来。”
孙立生则提到了如何出新作。他说,首先得提升演员的综合素养,就像老一辈演员面对一本《水浒传》能创作出《武松传》《宋江传》等快书作品一样,我们的演员还需提升自身创作能力,不能过度依赖编剧、作者。“山东快书的独特性在于巧妙地说故事,说巧妙的故事,这需要演员必须有综合素养,更需要有对艺术的强烈追求,要拿艺术当做一种信仰,真正理解艺术的本质规律,而不是为了挣一口饭吃。有了追求,就有了创作的方法和态度。创作也要紧贴老百姓的情感进行,怎么写出与老百姓情感心心相依的贴近性作品,才是关键。山东快书真正意义的发展是人才和作品的统一,出人和出书要统一进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