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虽残手却巧,传承泥塑40年
平度民间艺人荆宝海从8岁时学习制作泥塑,其作品曾获青岛市铜奖
2015年06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荆宝海和他的泥塑作品。
   文/本报记者 宋祖锋 片/本报通讯员 杨发鹏
  51岁的荆宝海,因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行动不便。为养家糊口,8岁时,荆宝海开始跟着爷爷学习泥塑。从简单的泥哨和泥人,到形象生动的狮子狗(烛台)、农村人物等,心灵手巧的荆宝海还不断创新传统泥塑技艺,他的泥塑作品获得青岛市民间艺术作品精品展铜奖。
身体残疾,靠泥塑养家糊口
  日前,记者来到蓼兰镇丘西村民间艺人荆宝海的家中,一进门,就被满屋的泥塑深深地吸引住了:传统的狮子狗(烛台),形态生动、色彩艳丽,充满着民族风情;农村题材人物泥塑,造型夸张、表情生动,土气中透露着亲近,粗犷中蕴含着质朴;各种小巧可爱的泥哨,五彩斑斓、妙趣横生……看着这些精美的泥塑艺术品,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个残疾的农民之手。
  荆宝海今年51岁,1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脚萎缩,行动不便。为了能养家糊口,8岁时,荆宝海开始跟着爷爷学习祖传的泥塑手艺。虽然行动不便,但荆宝海心灵手巧,很快就能自己制作泥塑了。“一开始是学着捏一些简单的泥哨和泥人,拿到集上,能换点地瓜干。”想起刚开始学习制作泥塑时的情境,荆宝海说,当时泥塑只是用来养家糊口的手艺。
制作泥胚,双手上磨出血泡
  荆宝海没有多少文化,也不善言谈,50多岁的人了,脸上总是挂着孩子般羞涩的笑容,但说起泥塑的制作却头头是道。“泥人、泥哨看起来简单,但制作起来却十分复杂。”荆宝海说,首先是选泥,晒干后加水和泥,和泥的过程也十分费力,先用脚踩,再用木棒反复敲打,使和好的泥匀净细腻,然后把和好的泥用塑料纸包起来,闷上一天后才能使用。
  闷好的泥胚还需要用双手大力揉搓,因为双腿残疾,荆宝海只能用木棍敲打代替双手揉搓。“别人用两三个小时就能将泥弄好,但我得用一天时间。”因为白天用力敲打泥胚,到了晚上,荆宝海的胳膊总是阵阵酸痛,手上也磨出血泡,但是他只能咬牙坚持。
  因为双腿行动不便,荆宝海每次移动都要耗费常人一倍多的工夫。就是用这种速度,荆宝海每天往返于火炉、操作台和和摆满泥塑作品的展示柜之间。
创新技艺,获得青岛市铜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闲时,荆宝海就会做些传统泥塑,拿到集市上去卖,每年也能增加一些经济收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土得掉渣”的传统手工艺品逐渐没有了市场,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为了生存,荆宝海开始跟人学习钟表修理技术,拖着残疾的双腿,走街串巷为别人修理钟表维持生计。
  这两年,传统文化又开始焕发生机,那些曾经消失的民间艺术品又逐渐回归人们的视线。荆宝海再次将泥塑技艺重新“捡起”。据介绍,以前泥塑制作在平度非常流行,制作者也很多。但是如今许多人都已另谋生计不再热衷这种传统手艺,现如今只有荆宝海等极少数人还守候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艺。
  为了让泥塑能与时俱进,荆宝海开始在泥塑的制作工艺、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我把狮子狗烛台进行配饰和颜色上的改进,让泥塑看起来更加逼真、栩栩如生。”荆宝海介绍,他改进工艺将原先单调的泥塑雕饰得更加逼真,颜色更加丰富多彩,丰富泥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2008年,荆宝海的泥塑作品获得青岛市民间艺术作品精品展铜奖,也是平度泥塑制作者中第一个获此奖项的民间艺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