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中行胜滨支行
堵截多起中老年客户疑似被欺诈办卡
2017年05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5月9日讯(记者 王忠才 通讯员 翟小青) 近期,时有一些中老年人来到滨州中行胜滨支行开卡,填写的地址均为网点机构所在的油田小区。该行派驻经理与大堂经理在巡检客户区询问老年人办卡的缘由,都回答是单位发放的福利,但他们出门都与同一个人交谈,还拿出开的卡让其记录,同时该行派驻经理还发现其中有人的身份证不是油田小区,而是农村户籍。这立即引起了派驻经理的警觉,遂让柜台立即停止此类客户继续开户。大堂经理询问在外面等待开户老年人身份时,该人说不是油田单位,而是社会慈善组织开展的活动,其它不再进行说明。
  该行派驻经理与大堂经理沟通后认为情况有疑,需进一步进行核实。通过交谈后,客户终于说了实话。原来是一个社会慈善组织开展的慈善活动,外面那个人是本地项目负责人。大体流程是客户先开个银行卡,客户自己先存入卡内1万元钱,然后把卡“暂时”交给负责人,以后每月返还1500元,连续返还1年。到此时该行派驻经理已基本确定这正是较新型的诈骗行为!
  于是,该行派驻经理结合目前各地出现的电信诈骗案例对这群老年人进行了风险提示:一是切忌将自己的银行卡连同密码交于他人,不排除被他人把卡内的款项转走或取走的情况;二是提示客户若可以把1万元钱放在那里不动,1年就有人给自己8千,需深思这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大堂经理也立即将该情况在客户服务区对在座的其他客户进行了宣讲。同时,派驻经理也对高柜区员工进行了紧急传达。通过一系列紧急布防与控制,该类中老年人群体基本停止了开卡的业务。通过柜员回忆,对之前开立过的疑似该情况的几个客户进行了电话联系,通知到的客户均前来进行了销户等后续处理。
  去年下半年以来,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呈高发态势。很多客户对传统的诈骗行为有了不少认识,但对新型诈骗行为的防范能力还是不足,尤其是老年人在本地熟人的推介下更易上当。银行工作人员需要仔细甄别,更要以“有罪推定”的心理去看问题,哪怕是受到客户的误解与不良人员的威胁,也要多看、多问、多想、多做,履好防范银行风险之责,尽好保护客户财产之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