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胜利印迹
东胜公司在蒙古国高效勘探开发15年,累计产油67万吨
2017年07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管理层正在讨论精细油藏管理措施。
   蒙古籍员工正在卸油。
  员工正在整理井场卫生。
   在中、蒙餐食堂内,公司为员工合理搭配饮食。
    原油采用单井拉油的方式运至集油站。
     蒙古国与中国陆地绵延相连4700余公里,蒙古国“发展之路”倡议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胜利油田东胜公司就是两项国家战略紧密相连的受益者之一。2001年,为响应“走出去”号召,东胜公司创新合作模式,与澳大利亚一家石油公司共同勘探开发宗巴音勘探项目,并于两年后独立运作。截至2016年底,东胜蒙古公司累计产油67万吨,桶油完全成本维持在40美元左右。
  15年来,他们在全新的区域探索施工标准和开发模式进程中,严格遵守当地法律和民俗,既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和消费,也积极支持、援助当地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被蒙古国政府评为“蒙古国十佳外资企业”、被蒙古国中华总商会多次评选为“十佳中资企业”。
本报记者 顾松  通讯员 丁波 张康
  外闯市场
历经磨难赢商机

  莽莽高原,风沙漫卷。6月的蒙古国宗巴音地区仍然经常刮风,有时上午还是晴天丽日,下午突然大风骤起,漫天黄沙,甚至形成沙尘暴。东胜基地就位于这里。远离胜利大本营,还要面临高温酷暑、沙尘暴、饮食习惯等重重考验,但东胜蒙古公司已经在这里坚守了15个年头。
  上世纪90年代末,澳大利亚的一家石油公司从美国的一家石油公司手中接管了包括宗巴音油田在内的97PSC合同区勘探开发。按照石油行业“走出去”战略的指引,2001年年初,东胜公司在组织专家对97PSC合同区进行多番技术、经济论证后,决定和这家澳资企业合作。同年6月1日,东胜公司最终以2口探井的劳务投资,获得97PSC合同区域下49%权益,并参与联合作业。之后,这两口探井均没有发现工业油流,还没来得及打第三口井时澳资企业宣布退出,把其余51%的权益转让给了东胜公司,东胜公司最终成为该合同区唯一的作业者。2003年3月20日注册成立东胜石油(蒙古)有限公司,这对东胜公司发展海外业务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其实,早在2003年春节,国内万家团聚之时,宗巴音勘探项目的11名员工就已经在零下30℃-40℃的戈壁荒漠与澳资企业进行财务资料、技术资料、环境评价、乌兰巴托办公室和宗巴音作业基地的工作交接。“交接也是一次向海外油企学习的良机,这也能让我们在总结学习中制定符合本公司发展的工作流程和施工标准。”东胜蒙古公司经理孙永权说。
  在孙永权看来,东胜蒙古公司发展的每一步都非常不易,适应法律法规不同、地质构造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都是公司发展初期面临的巨大挑战。好在一分努力一分收获。2003年东胜蒙古国公司成立不久,第三口探井见到日产10多吨的油流。与此同时,他们相继恢复了前苏联废弃的4口井。当年6月28日,东胜蒙古公司运回了胜利油田乃至整个中石化系统首批海外分成油。
  15年来,东胜蒙古公司累计在蒙古国产油67万吨,桶油完全成本维持在40美元,即使在原油价格持续低位徘徊的2016年,也拿回了1500多万元现金净回流。东胜蒙古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不仅赢得了当地的信任和支持,也提升了东胜公司在低油价下的创效能力。
  在孙永权看来,全体员工发扬艰苦创业传统和精攻苦战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精细研究,严格管理,是外闯市场过程中制胜的法宝。
技术攻关
勘探不断有新成果

  “现在的宗巴音基地是前苏联留下来的。”东胜蒙古公司工程师李传民介绍,东胜蒙古公司刚到宗巴音地区工作的时候,这里只有一排破旧的10多间房子,后来蒙古公司开始搞基础设施建设,办公、住宿、车库、保安岗、围栏才都逐渐完善起来。
  生活上艰苦,生产上更是艰难。“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处理废弃油井。”李传民说。由于地下井况复杂,那时候他们还需要制作各种打捞工具,解决生产的疑难杂症,最复杂的时候光捞一口井里面的废物就需要半个月。2005年,宗巴音项目部开始对查1块进行研究,技术人员和研究中心认真复查了老井资料以后,认为该区块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提出对查1、查10两口老井进行试油。但是由于这些井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井,井况非常复杂,修井难度大,常规试油作业没有成功。
  尽管遇到了重重困难,但都没有动摇东胜蒙古公司对宗巴音勘探项目高效勘探开发的信心。经过多次论证,2006年他们提出在查1块钻一口新井——查1-A井。该井2006年5月完钻,但因为油层具有单层厚度小、泥岩夹层多、泥质含量高、渗透率低等特点,制约该砂层组油藏高效开发的主要因素。
  针对这些难点,项目部和开发技术部技术人员在现场多次进行讨论,最后制定了多层投球压裂的投产方案,一次射开油层厚度9.1米5层。9月初压裂投产,开井一天后就蜡卡,难题再一次摆在面前。项目部迅速取样回国化验,发现该区块属于高含蜡的高凝原油,凝固点38~40℃,在井筒以下700米就开始凝固,无法常规开采。对此,东胜公司生产管理部及时进行指导,并在区域内广泛调研国内高凝原油的采油工艺技术,决定采用柴油机发电带电热杆加热采油工艺技术。
  2006年11月底,采用此项技术作业后重新投产获得成功,初期日产液18.8吨,日产油16.9吨,含水10%,产量一直很稳定。查1-A井是蒙古公司近几年钻探的产量最高、最稳定的一口井,在地质和工艺方面都获得了成功,这是整个宗巴音项目团队团结协作、不懈努力、攻坚啃硬的结果。
精细管理 降低生产成本
  持续的低油价,让胜利油田结束了50多年的盈利历史,推动每一名胜利人转变观念开始创新创效,远在异国他乡的东胜蒙古公司员工也不例外。
  “精细油藏油井管理、大力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油企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途径。”孙永权说,2015年以来,他们按照“三线四区”经济运行模型,在宗巴音油田和查干油田范围内实施一井一策、单井效益等工作,并根据区块产量的不同、井的深度不同制定间开制度。今年以来,东胜蒙古公司成立了10个降本增效项目组,每个月都要精细生产成本分析,并从中找到提效的潜力点。
  孙永权认为,油田层面推行的‘三线四区’工作,不仅对胜利油区高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地处异国他乡的蒙古公司所辖区块质量效益提升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意义,“低油价下仍然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就很能说明问题。”目前,蒙古公司所属的117口油井,有90多口正在效益运行中,其它的油井选择采用间开等措施降低运行成本。
  近年来,东胜蒙古公司在大力开展降本增效中,通过盘活废旧物资、修旧利废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从宗巴音基地的集油站到注水站的3公里管线就全部使用了废旧油管,节省了新增材料和入关等成本。他们还积极运用太阳能加热等技术,有效降低生产用电成本。
  针对高凝油井筒加热开采电能消耗大、成本高这一情况,蒙古公司通过对高凝油析蜡点进行化验以及对井筒有效温度控制频率反复研究,摸索出井筒电加热杆下入的经济深度,制定了电加热控制系统间隔加热制度等节能措施,大大降低了吨油电耗,年均节约电费50万元以上。
  2015年,东胜蒙古公司借鉴国内先进经验,瞄准了太阳能加热。宗巴音基地位于茫茫的戈壁沙滩,白天光照充足,他们认为在此实施太阳能加热项目无疑也是降本增效的好方法,于是安排技术人员回国和供应商进行谈判,在部分井场采用这种节能方式。
  据了解,在探索使用太阳能加热初期,为降低生产成本,东胜蒙古公司从国内购买太阳能板、温控设备等物资,与厂家交流技术后,由公司维修队自行组装起来。工程师们白天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利用休息时间集中攻关,就连支撑太阳能板的物品,也是使用的废旧抽油杆。
  “没有太阳能的时候,每口单井的耗电量在6000-7000度电,使用太阳能后粗略估算年降本也在18万元左右。”蒙古公司工程师刘岗说,国内企业使用这套太阳能发电设备时,大都由生产厂家进行组装、安装,成本预计20万元左右,如果需要供应商运抵到蒙古国公司驻地就至少需要30万元左右,而他们只采购元件自行安装仅用7万元左右。
  目前,东胜蒙古公司采用油井和储油罐串联的形式使用太阳能发电的井场有2个,今年还有一个井场也将通过改造应用太阳能发电。
安全管理 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6月29日晚7点30分,宗巴音基地的员工们吃完晚饭后,除了必须在岗的以外,全部统一到基地会议室,由东胜蒙古公司国内办公室主任王宏宇主持召开境外公共安全集中培训。
  培训专题会议开始后,王宏宇首先播放了一部由中石化制作的境外公共安全培训专题片,然后由东胜公司护卫大队大队长兼综治办主任褚风华结合中石化和胜利油田有关规定作专题培训。
  多年来,像这样的安全培训在蒙古公司早已成为常态化工作,并且每个基层班组每年还要签订一份必不可少的安全承诺协议。
  一直以来,东胜蒙古公司严格遵守蒙古国当地的法律法规,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环保优先、事故皆可避免”的理念,以“零事故、零隐患、零违章”为管理目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他们把安全管理的重心放在基层队站,把安全管理的关键放在岗位,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现场,按照“谁的业务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谁的属地谁负责”的管理理念,进一步明确管理层、基层队站长的责任,专门配备了2名安全工程师,全过程、分区域监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促进安全环保责任落实在管理层;进一步明确员工的岗位责任,促进安全责任落实在操作层,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管理,并通过绩效考核给安全管理工作画出红线。
  安全工程师侯炳祥是一名有着23年工龄的胜利老员工,在从事采油工作的11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1年12月,他从东胜高青公司集输站站长调至蒙古公司负责安全工作。在他看来,安全工作是为自己做的而不是给谁看的,如果一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受伤害的不仅是单位,更是自己和家人。
  正是凭借着这种严于律己的处事态度,蒙古公司把生产中的每一个危险的种子都消灭在了萌芽状态,不仅保证生产设备安全运行,还在蒙古国高原连续15年实现安全环保无事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