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城区首个街道非遗传习基地落户济阳街道
居民家门口就能学习非遗文化
2017年10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跃广和唐建玲在传习基地里探讨翻花的玩法。
     在全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潮下,不少济宁本地的非遗传承人始终冲在最前面。他们把非遗技艺带进学校、带进军营、带进社区,让这些珍贵的文化技艺能够传承下去。而在任城区济阳街道,城区街道中建立的第一座非遗传习基地也渐渐露出真容,即将成为非遗传承人和社区居民沟通、学习、体验非遗文化的新平台。

  文/图 本报记者 汪泷

传承人将把绝活
带进新基地

  19日上午,在济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四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剪纸传承人张跃广早早等候在此。这里摆放着几张崭新的办公桌,上面零零散散的放着布贴画、面塑、绣球等非遗作品。
  不多时,翻花传承人唐建玲也走了进来。她从包里拿出几袋刚做好的翻花,有葫芦造型的,有花束造型的。唐建玲一边拆开包装给张跃广看,一边对记者说:“最近几次非遗展会上,市民们都特别感兴趣,直念叨说是童年的记忆。”
  张跃广告诉记者,这间办公室连同隔壁的几间教室,如今都成了济阳街道非遗传习基地,是济阳街道办事处新成立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一部分。在忙完了一系列惠民活动后,张跃广和其他十余位非遗传承人只要有时间,都会来这里布置。
社区居民来这就能
学非遗文化

  随即,张跃广带领记者参观了这座城区第一个设在街道中的非遗传习基地。两间办公室、两间小教室,一间大教室,从空间上来看这座传习基地可谓十分给力。
  而有如此给力的空间保障,则得益于济阳街道办事处的鼎力支持。“受这几年全市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影响,我们想在街道、社区里把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普及开。”济阳街道办事处项目建设办主任孙辉说,今年年初在宣阜巷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当他提出想邀请传承人多去街道展示非遗技艺的想法后,和在座的张跃广、刘瑞东等几位传承人一拍即合。
  尤其是今年暑假,在街道举办的“奔跑吧,暑假”这一主题活动中,非遗课程成了街道内孩子们最喜爱的课程。在这个活动中,张跃广和面塑传承人陈更给20多个孩子授课,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陈更还记得,当他把彩色的面捏成形形色色的卡通人物后,孩子们的兴奋劲让他难以忘怀。“对于70后、80后而言,可能在儿时还见过面塑,但对于这些00后的孩子而言,平日里已经很难见到了。”陈更说。
  见反响如此强烈,并且不少孩子的家长都找来,希望有机会接触这些充满魅力的老手艺,孙辉决定设立非遗传习基地,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可以近距离接触这些非遗文化。
运作模式成熟后
将广泛推广

  张跃广说,平日人少时,可以在小教室里手把手的教,而人多的时候则可以在容纳五六十人的大教室里讲课。
  孙辉则介绍说,今后,街道办将成立一个以社会组织共同组成的服务中心,除了非遗之外,还包括国学讲座、义工服务等。“而我们的责任,就是成为社会公益组织与居民之间的联络人、推广人,尽可能多的让社区居民了解、参与进来。”孙辉则说。
  而对于这些传承人而言,有了这个传习基地也让他们十分兴奋。除了张跃广、陈更、唐建玲外,绣球传承人翟桂芝、圣绣传承人刘娟、泥塑传承人刘瑞东等都将积极参与进来,并且把已经制作好的精品都带到传习基地。“让居民们看到咱这些非遗作品如此精美,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学、去了解。”孙辉则说,待运作成熟起来后,济阳街道会把这种模式向其他街道推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