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壹读·评论

A03版:壹读·重磅

A04版:壹读

A06版:壹读·关注

A07版:壹读·聚焦

A08版:产经

A09版:车界

A10版:动向·国际

A11版:青未了·人文周刊

A12版:青未了·人文

A13版:文娱·剧综

A14版:乐动·篮球

A15版:新闻·速览

A16版:封底·看点

B01版:两会

B02版:两会

B03版:两会

B04版:两会

E01版:今日济阳

E02版:今日济阳·城事

E03版:今日济阳·城事

E04版:今日济阳·城事

H01版:今日运河·城事

H02版:今日运河·城事

H03版:今日运河·城事

H04版:今日运河·城事

J01版:今日烟台

J02版:今日烟台

J03版:今日烟台

J04版:今日烟台

N01版:今日德州

N02版:今日德州·主打

N03版:今日德州·财经

N04版:今日德州·主打

P01版:今日菏泽

P02版:今日菏泽

P03版:今日菏泽

P04版:今日菏泽

Q01版:今日青岛

Q02版:今日青岛·城事

Q03版:今日青岛·社会

Q04版:今日青岛·区域

R01版:今日日照

R02版:今日日照·资讯

R03版:今日日照·体彩

R04版:今日日照·形象

Z01版:今日枣庄

Z02版:市中

Z03版:峄城

Z04版:新闻

Z05版:新闻

Z06版:综合

Z07版:新闻

Z08版:新闻

《大涤草堂图》,绘画史上传佳话

齐鲁晚报     2021年01月15日
  □郑学富

  2020年12月1日晚,中国嘉德2020秋季拍卖会最重磅的“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在嘉德艺术中心举行。最受瞩目的傅抱石画作《大涤草堂图》最终以1.38亿元成交,成为当晚首个过亿元的拍品。《大涤草堂图》及其题跋,体现了傅抱石对前贤石涛的尊崇,又表现了他与徐悲鸿深深的师徒情谊。
  《大涤草堂图》被誉为傅抱石的“封神”之作。整个画面用墨较重,阔笔雄放,墨色滋润览之若湿。堂前几株樗木挺拔参天,枝繁叶茂,青墨色的阔叶从树干间垂下来。傅抱石以泼墨法绘出前后大树四株,顺势粗笔勾出枝叶,酣畅淋漓,气势撼人。由近及远的林间小道,墨色的花草点缀两旁,营造出生机盎然的气氛。在郁郁葱葱林间左边一隅坐落着一间草堂,周围是竹林篁篁。草堂里站着一人,抬头仰望着堂前高大的树木,神情自若,也许是触发了某种思绪,若有所思,似有所期盼,极富神韵。“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诗意跃然纸上。树木之高大粗犷与草堂之低矮细致,对比鲜明,意蕴凸显,体现了作者思想之旷达,创作意境之悠远。画幅左上角有作者题跋,篆字“大涤草堂图”赫然醒目,以楷书作跋曰:“石涛上人冕岁构草堂于广陵,致画南昌八大山人,求画大涤堂图。有云:平坡之上,樗散数株,阁中一老叟,即大涤子大涤草堂也。又云:请勿画和尚济,有发有冠之人也。闻原札藏临川李氏,后展转流归异域,余生也晚,不获睹矣。今经营此帧,聊记长想尔。民国三十一年春制于重庆西郊。”此跋前一部分交代了当年石涛请八大山人绘《大涤草堂图》的轶事,后半部分则说石涛的信札被江西抚州李家收藏了,后来流落到国外。傅抱石遗憾自己生得太晚,没有机会看到真迹。现在用心画了这张画,以此寄托对前辈雅事的向往。
  傅抱石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位卓越画家,生于江西南昌,他一生最崇拜的是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傅抱石早年在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当他读到记述石涛《瞎尊者传》中的一句“我用我法”时,茅塞顿开,并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欣赏不已。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的情有独钟,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
  石涛(1642-1708年)原姓朱,名若极,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石涛与八大山人虽终生未见,但有很深的感情,这不仅因为二人都是“天潢遗胄”,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生态度和艺术观念的接近。石涛晚年在扬州筑大涤草堂隐居,曾给八大山人写信求画《大涤草堂图》,信中说:“济欲求先生三尺高,一尺阔小幅。平坡之上,老屋数椽,古木樗散数株,阁中有一老叟,此既大涤子,大涤子草堂也。若事不多,余纸求法书数行,列于上,真济之宝物也。勿书和尚,济有发有冠之人也。只恨身不能迅至西江一睹先生颜色!”十年后,八大山人将石涛所求之《大涤草堂图》寄给石涛。石涛收到此画,兴奋异常,题诗于其上。其中曰:“公时问我客邗江,临溪新构大涤堂。寄来巨幅真堪涤,炎蒸六月飞秋霜。老人知意何堪涤,言犹在耳尘沙历。一念万年鸣指间,洗空世界听霹雳。”遗憾的是八大山人的《大涤草堂图》已不存于世。
  在傅抱石的《大涤草堂图》上有徐悲鸿的题塘,使该画大为增色。从此足见徐悲鸿和傅抱石的一段师生之谊。
  1931年,傅抱石在南昌省立一中任教。这年盛夏,已是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的徐悲鸿来到南昌,傅抱石得知后,带着书稿、印谱与画作前往拜见。徐悲鸿看着画作,大为赞叹,他打量着眼前这个身着青布长衫,年龄与自己相差10岁的年轻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二人促膝长谈,结为至交。
  1933年3月,在徐悲鸿的大力举荐下,傅抱石争取到政府资助,得以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拜美术史家金原省吾为师。傅抱石非常珍惜这次出国留学的机会,勤学苦读,孜孜不倦,在艺术史研究和刻印、绘画等方面斩获累累。1935年5月,《傅抱石中国画展览》在东京举行,徐悲鸿虽未能亲临现场,但是他亲为展览题词,可见师生之情深。同年6月,傅抱石因母病回国。1936年暑假之后,应徐悲鸿之聘,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二人又开始了同事生涯。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傅抱石携全家返新余故里。1938年4月,他受郭沫若的邀请,到武汉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工作,为全民抗战宣传呼吁。此后又移到重庆,自此进入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他家住沙坪坝的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斋”。
  1942年春,傅抱石在金刚坡的茅屋里,想起石涛晚年在扬州的草堂,心中感慨,他对石涛精神深度揣摩、反复研习,有感而发,依石涛之心愿创作《大涤草堂图》。
  徐悲鸿为筹募抗战军费而辗转游走南洋,举办筹赈画展。1941年由印度回国,将几年来卖画所得近10万元美金全部捐出用于抗战救灾。1942年在云南保山、昆明举办画展。之后至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并在重庆磐溪筹备成立中国美术学院。这一时期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也是他在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高度成熟的时期。在国难当头的年月里,徐悲鸿“遥看群息动,伫工待奔雷”,以画笔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画跃起的雄狮、长征的奔马、威武的灵鹫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奋起觉醒的热切期望。
  1942年秋,徐悲鸿看到了傅抱石即将展陈的系列新作,激赏万分,欣然为《大涤草堂图》题塘:“元气淋漓,真宰上诉。八大山人《大涤草堂图》未见于世,吾知其必难有加乎此也。悲鸿欢喜赞叹题,壬午之秋。”徐悲鸿引用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之句,化用“仓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形容此画笔墨之饱满酣畅,对傅抱石的赏识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傅画徐题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为世所罕见双峰耸立之佳作,也体现了徐悲鸿、傅抱石深厚的师生情谊,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相惜提携的一段佳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