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社会爱心更需要制度兜底
2014年1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朱慧松         

  白血病男孩李骞体内已经植入了供者的骨髓和干细胞,目前一切正常,还需在无菌仓内观察一到三个星期。为筹后续费用,李骞的爷爷在济南的街头摆摊卖起了袜子。(12月18日《齐鲁晚报》)
  类似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困难家庭遭遇在飞来横祸,陷入困境甚至是绝境中,向社会求助就成了当事者最后的救命稻草。尽管在热心人大声疾呼和媒体报道后,爱心企业和市民会捐款捐物,但很多时候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这只是杯水车薪。与此同时,社会很多人已经“捐款疲劳”,遇到类似求助,捐款一次两次没有问题,可十次百次还会有这样的热情吗?
  这并非无稽之谈,如果当事者的经历并无什么“特别之处”,想靠社会爱心来筹集到巨额医药费殊为不易。因为走投无路,一些当事者只能寄希望于“不走寻常路”,通过另类方式来求助。甚至民间还冒出了“炒作高手”,专门支招如何进行有“创意”的求助。可能这也是如今社会上各种另类求助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遇困者频频“求关注”折射出社会保障体制和救助制度不够完善。呼唤社会爱心,更需要制度保障来兜底。有关方面要出台更多保障性政策并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弱势群体突发重病或遭遇意外伤害后,通过各种保障举措来承担相关费用,确保当事者能得到及时救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