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乡愁
2014年1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航拍器拍摄古村结婚风俗。
  ◥架设摇臂取景。
   1 细雨飘飞中开机拍摄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栏目山东摄制组,终于如约来到邹城进行10天的取景拍摄。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本报记者有幸全程参与,记录了期间的点点滴滴。
  本报记者 李慧 通讯员 张夏
  11月29日,冒着飘飞的冷雨,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山东栏目组制片人林海燕、导演王金明一行8人,风尘仆仆地来到邹城市石墙镇上九古村。古旧的村落里流水潺潺,石巷悠悠,那一缕缕乡愁气息,给摄制组成员们疲惫的脸上,添了一抹由衷的喜悦。
  《记住乡愁》是今年由中宣部确定的百集大型纪录片,旨在找寻、弘扬散落在古村落里的文明基因,唤醒社会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针对位于孟子故里的上九古村,座谈调研期间商定确立以“诚信”为主题进行拍摄,用制片人林海燕的话说,就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雨天不宜室外取景,为了赶期,摄制组决定先拍摄室内人物采访。亚圣茶庄的郑春芳,成为第一位上镜的上九村郑家后人。因为前期做了大量的交流沟通,所以拍摄过程很顺利,打灯光、铺轨道、架机器、挑话筒……场景搭好后,老郑也很快进入了状态,坐在那一排排的“诚信经营户”的牌子前,略显激动地讲述着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从下午2点到晚上7点,第一天的拍摄结束。简单用过晚餐,林海燕通知大家开个碰头会,梳理安排后续的工作,散会时已是晚上10点。
2 老学堂和“赊小鸡”
  石墙镇上九村始建于北宋年间,村址建制极为正规,甚至有玄帝庙和老学堂,可以想象当年这个村子的兴旺繁荣。村口廊桥北200米是已经修复的老学堂,第二天的拍摄中,邹城的古文字专家殷延禄,在学堂里讲了一堂生动的国学课。恰逢周末,村子里的学生、孩子们和村民都凑过来听。“所谓传统,便是融入到血脉中的文明基因,在这个石头村里,传统已经像坐立行走一样自然不露痕迹。”王金明导演感慨地说。
  拍完了老学堂,上九村几百年来践行诚信的一个典型习俗“赊小鸡”,也让大家十分兴奋。“赊小鸡”就是农家春天买小雏鸡、秋后再还账的习俗。卖雏鸡的商贩挑着两个大箩筐,翻山越岭、走村串巷,哪个村哪一家什么时候赊了多少鸡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秋后再来收钱,如果谁家实在没钱,还可以拿鸡蛋顶账。凭着走南闯北赊小鸡这个行当,上九村里富裕了不少人,树立起的“诚信”招牌,也为以后的茶马生意奠定了基础。
3 上九大婚和重塑家训
  伴着无遮无挡的山风,上九村里已经是滴水成冰。拍摄新人结婚的传统风俗那天,恰逢大幅降温。早上7点,摄制组顶着呼啸的北风找机位、试机器,等到正式拍摄时,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拍摄过程十分顺利,老乡们十分热情,原本安排的几十个“群众演员”变成了300多人。航拍、摇臂悉数上阵,虽然跑前跑后扯着喉咙喊得嗓子沙哑、嘴唇干裂,但拍出的画面却让大家瞬间就忘了冻麻的双脚和浑身的疲惫。
  “大婚”后的第二个大场面,是拍摄郑氏族人重修家谱、重塑家训。郑氏家族自先祖迁至上九古村,繁衍至今已有几十代,辈分严格按照“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顺序排列。在六合院“至诚至信”横匾下,郑氏族人按序就位,镌刻着“夫妇和睦,子孙孝悌……”的家训牌位供奉于香台之上,德高望重的长辈上香、敬酒、参神、鞠躬,所有子孙随后参拜……站在场边,目睹这个庄严肃穆的场面,心情也莫名肃然了。这种传承数百年的仪式,凝聚着家族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