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手法都升级了,你还不升级?
2014年1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毛旭松

  因轻信一条急需抵押贷款的短信,牟平区的陈女士不仅一分钱没贷到还被骗走2万元。犯罪嫌疑人通过向群众发“贷款短信”获取群众的信任,不获取群众银行卡密码就能轻松转走市民银行卡内的资金(本报12月18日C05版报道)。
  骗子的诈骗手段升级了,老百姓也要更新观念提高应对手法。千万不要以为不告诉对方密码就能够确保卡里的钱万无一失。技术派骗子可以通过假造插卡口套取银行卡密码,心理派骗子则通过忽悠被骗者交代手机号、身份证信息等实现转账。所以说,银行卡在你手里并不意味着安全,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同样至关重要。
  其实,无抵押贷款短信的诈骗方式是老套路了,为什么很多低级的短信或者电话诈骗还是能够得逞?骗子通过群发短信大面积撒网,相信绝大多数手机用户会对接到的诈骗短信嗤之以鼻,但保不齐有些无辜者上钩。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骗子很懂心理学,比如说“家人出事急需汇钱”,焦虑急躁就会干扰受害者做出理性的判断;再比如牟平的这起案件中,受害人陈女士正为用钱发愁,刚好收到无抵押贷款的短信,也就忽略了查证对方的信息,就这样稀里糊涂上钩了,到最后怎么被骗都没搞明白。
  诈骗与反诈骗玩的就是心理战,你乱了分寸,骗子就占了先机,你岿然不动,骗子就拿你没辙。诈骗方式林林总总花样翻新,应对起来只要明确一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接到陌生电话时就要有所警惕,好友的号码都可能被盗,何况是毫不相识的陌生人。尤其是涉及到银行卡、身份证、对方要求去银行转账等时,脑子里就要有这根弦“我可能遇到骗子了”。
  对于此类诈骗行为的防范,建议大家多留意相关的法制类节目,诈骗手法万变不离其宗,公安专家的忠告很有针对性。同样也要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判断风险的能力。金融机构、公安部门、电信运营商乃至媒体可以通过各自有效的渠道对短信诈骗行为予以揭露和打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