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潍坊一农村同家族的八九个年轻人正在挨家拜年,不过与前些个春节相比,因为嫁娶等各种原因,已是稀稀落落,不再有“成群结队”的气势。 (资料片)
对于远离故土在外生活的游子来说,平时乡情乡愁萦绕于心销魂勾魄,春节归乡探亲应是幸事。不过现实并非总是如此。
年少时总是盼年至,届时与本家的人访亲拜年,好吃好玩,亲情更融于其中。长大了,“年”却陌生了。原先的拜年队伍减员了,在一起聚会时话题成了赚钱,自己难以融到其中。若是这样,自个儿窝在家里睡大觉也好。更有甚者,竟然怕了回家过年,只因在外只是小卒子的游子成了乡邻的“万金油”,有啥事儿都找他办,乡情厚重,却难以承受。
本报记者 张洪波
到了快要奔四的年纪,突然在想一个问题:现在到底是过年,还是被年过?还有,现在就开始思索这个问题,是不是时间有点提前了?
今年是懒得出奇不想出门拜年,只想躲在家里像到银行里存钱一样,提前存储一些过年后注定要被透支的睡眠。多亏年前得了胰腺炎,不需要解释不想出门的理由,亲戚们就会同情地喔喔两声,仿佛已看到了我对着满桌子大鱼大肉却只能到处寻找清炒菜花或者大白菜的痛苦。其实,只有我自己明白,胰腺炎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我的挡箭牌,解决了我费心巴拉寻找为何不去拜年的理由而已。
离开老家淄博已近20年,其间,跟亲戚们基本上是一年见一次,剩下的仅仅是他们偶尔来到济南或者有事找我就打一个电话,所以过年时这唯一一次的聚会,已经成为无论如何不能再少的仅存硕果了。不去,实在说不过去,但心里,总想利用这一天再往睡眠银行里储存点货。
亲戚们的拜年也开始显得像走过场。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亲戚们就像是一群极其团结的候鸟,大年初三集中来我们家,来看我的父亲,也就是他们的大舅。我的表哥表姐得有十多位,他们中年纪大的只比父亲小十岁左右而已,甚至跟他们的小姨我的小姑年龄相仿。他们就像一群候鸟一样一起飞来,带来的礼物我也根本分不清是谁的,只觉得那一天特别热闹,通常招待完一天后,父母会累得腰酸腿疼,甚至下午三点多全家人要先睡一觉,然后再爬起来收拾碗筷。
大年初四,他们会集中去我的二叔他们的二舅家,初五去他们大姨我的大姑家,虽然从我出生起,就没见过大姑,只见过大姑父,但这并不妨碍一二十只候鸟一块飞过去看大姑父,初六去二姑他们的二姨家,初七还有小姑家。那时候的人们不见得有钱,但感觉很有闲,我也夹杂于其中,整个过年都在不停走亲戚,然后品评各家或丰或简的饭菜。
但从我2000年参加工作后不久,开始隐约感觉到这个候鸟群逐渐蜕变。先是表嫂子表姐夫撤出候鸟群,飞向他们自家的候鸟群,夫妻们都在渐渐履行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各管各家,各找各妈,自己的亲戚自己走。再后来,感觉亲戚们聚会时,没喝酒的前半场,谈论的都是家长里短亲情感情,喝酒后的后半场,转为一年赚钱经验交流会,如何赚钱成为亲戚们尤其是男桌亲戚们的主要话题。再后来,可能是职业病的缘故,感觉国家的一些大事变迁正隐隐渗入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虽然减员,候鸟群并未瓦解,不过,飞行时间开始缩短。在不知不觉中,候鸟群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拜年,一上午的时间走完三四家亲戚长辈,然后一起在一家落脚,聚会吃饭聊天,继续交流赚钱、亲情及各种顺与不顺的经验。
大年初三,亲戚们近10点才来,出门时10点20分不到。20分钟内,将近二十口子亲戚已经集中完成了寒暄和拜年的整个过程,然后齐刷刷飞向我已经故去的二叔家,因为我二婶还在。但二婶家并不是他们吃饭的落脚点,在饭点之前,他们还要飞过小姑家,最后在二姑家落脚,开始一年一度的聚餐。
我没有跟着他们去,他们在理解并同情的喔喔声中,快速飞走。望着满桌的瓜子皮,我也下意识喔喔了两声,发了一会儿呆。突然想起一句话:小时候,我们是在过年;大了,我们只是在放假。
但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就像该来的总是要来。人们已经没有了在经济不发达时代,那种慢条斯理挨家挨户走亲戚的心情,在这个时代,走亲戚,于他们来说,可能跟我一样,一方面依旧渴望和怀念那份亲情,一方面也在履行被年过的规则。
这几天,一位博士写的返乡日记在微信圈里出奇的火,当读到那段“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心感戚戚。我这个早已在外地安家生活,于亲戚们来说只是一年见一次的小表妹,当没有了老人的亲情维系,这一天迟早都要来临的。
到那个时候,是不是连这种候鸟式的拜年,我们都只能在记忆里寻找它曾经的温情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