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观国际创始人杨彬:
“互联网+”火热不是泡沫化倾向
2015年05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创立于2000年,曾为苹果、谷歌、BAT等互联网巨头提供咨询业务的易观国际集团,在2012年11月14日举行的“2012易观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抛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这是国内有据可查的、对“互联网+”的首次提及与阐释。
  2015年3月5日,“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词汇。
  在全社会热议“互联网+”转型,一众企业纷纷贴上“互联网+”标签投入资本市场的今天,怎样做才是“互联网+”的行为方式,如何抓住“互联网+”红利?
  5月6日,齐鲁晚报记者专访了易观国际创始人、易观商业解决方案公司总裁杨彬。听听首倡者的声音,或许能给这次转型热潮带来更多启发。
本报深度记者 刘德峰   
  一个“+”号讲明
难懂的道理

  齐鲁晚报:“互联网+”的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杨彬:自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在美国加速发展开始,易观国际就一直在关注互联网大生态的发展。作为国内唯一一直关注该领域的研究、咨询机构,到2006年前后,易观对互联网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清楚。
  2007年,易观最先提出了“互联网化”的理念,认为互联网会像水电一样成为无所不在的基础设施,传统产业必须加入互联网,最后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企业都会被互联网改变。20年后、30年后,所有的企业都会是互联网企业,不会再有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分了。
  齐鲁晚报:也就是说“互联网+”源于“互联网化”?
  杨彬:是的。我们提出“互联网化”的理念之后,获得了一些市场化前瞻性意识较强的大企业认可。但伴随着之后的创新浪潮,更多传统企业产生了“看不懂、想不明、跟不上”的焦虑。
  存在这样焦虑的传统企业,往往也会陷入两类思维困境。一类是“互联网离我很远”。这类企业认为即便电商再牛,在线上的出货量也就只能占到线下的5%、10%,最多30%。
  另一类是“互联网是我生意的敌人”。他们认为互联网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生存压力,所以要与互联网企业PK。
  而当时我们的看法是,互联网具有普适性,每个企业都可以使用,代表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传统产业来讲,互联网是非常有益的平台性工具。
  可在那种状态下,给传统产业讲“互联网化”,他们理解起来仍然有些障碍,有的企业跟我们讲,“怕被互联网‘化’没了”。于是在2012年,我们就想到了“互联网+”的概念。有了这个“+”号,就能把道理讲明白了。淘宝就是“互联网+农贸集市”,360就是“互联网+安全服务”等等,一字之差,就把传统产业对待互联网的态度给改变了。
  齐鲁晚报:现在很多人说,只靠“+”还不够,还要“×”。
  杨彬:当然,我们提出“互联网+”的时候,讲的也不只是销售方式和营销方式的改变,还包括企业运营和组织方式的变化。我们也考虑过用“互联网×”,但在讨论中仍然感觉不够通俗易懂。“互联网+”既能体现“相关”、“普适”的理念,也足够简单,所以才最终确定了用“+”,而不是“×”。
“互联网+”转型
没有标准模式

  齐鲁晚报:提出“互联网+”时,易观构想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杨彬:当时的构想也是围绕“互联网化”的几个方面。营销实现互联网化,利用关键词营销、个性化营销,在互联网上进行更高效、更精准的广告投放。其次是渠道的互联网化,企业的销售渠道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另外,产品实现互联网化,智能家居、互联网电视等产品大量出现,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成为市场主力。最后是企业运营的互联网化,包括生产将变为大数据定制化模式等,企业全面转向数字化和网络化。
  齐鲁晚报:易观在帮助传统企业转型的实践中是怎么做的?
  杨彬:我们在为传统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时一直强调,要用好目前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平台级产品,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只要理解了这一点,视角一变,市场前景就立即变得豁然开朗。
  宏图三胞原本就想与这些电商企业PK。找到易观以后,我们在一起分析时说,双方各有所长,也都有各自的短板。为何不在合作中取得双赢呢?
  我们建议宏图三胞与天猫合作,主攻3C产品的服务,做天猫的运营供应商。这样一来,由“PK”变为“补充”,从“你死我活”变为“战略合作”。
  2013年半年的时间里,宏图三胞的销售额大幅攀升。当年6月18日,一天的时间就实现了销售额一亿元。它也成为当时在天猫销售过亿的企业中开店最短的一个。
  所以我们认为,在转型过程中关键要找到合作的契合点,找到这个契合点后,不管对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双方都能得到成长。
  齐鲁晚报:可现在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是,仅仅把渠道和营销放到线上,还不能算真正的“互联网+”。
  杨彬:目前来看,传统产业的“互联网+”转型,与电商的合作仍是主要的类型。我们认为“互联网化”是分阶段的,传统产业转型最早是用“互联网+营销”,再到“互联网+渠道”,最后到“互联网+产品和运营”,实现整体转型。
  实际上,传统企业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取得的业绩,会给传统企业带来更大的信心。宏图三胞在后续发展中,又并购了弥补自身短板的互联网公司,由“加”变为了“乘”,完成了“互联网化”。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像红领集团、尚品宅配等企业,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实现转型的案例。我们认为这些企业更应该放在工业4.0范畴中考虑。为什么我们当初没有提工业4.0,而是提了“互联网+”?就是考虑到要实现产业升级,首先需要完成互联网化。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当下固然已经有一些成功的企业,但传统产业的“互联网+”转型,不能照搬,而应该面向未来,思考未来的客户需求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传统企业需要
不断尝试探索

  齐鲁晚报:我们注意到,两会过后越来越多的企业给自己贴上“互联网+”的标签,因此也有人担心,会不会出现“互联网+”泡沫。你如何看待目前“互联网+”的现状?
  杨彬:从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强调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这一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目前围绕“互联网+”展开的讨论越来越热,但我不认为这是泡沫化的倾向。一定程度的“过热”,反而会让全社会更重视这个话题,并在不断地关注和讨论中,把思考推向深入,有利于把“互联网+”的本质探讨清楚,并对以后的创新实践产生指导意义。
  互联网的发展始终是与时俱进的,现在“互联网+”的内涵与过去相比已经丰富了许多。可以说,“互联网+”归根结底是一种态度,面对用户的态度,面对创新的态度,以及面对未来的态度。只要利用互联网能给用户带来价值,能给经济发展提高效率,就能看作是真正的“互联网+”。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产业应该利用好这次理念模式讨论的大潮,千万别坐而论道,要去不断探索、尝试。
  齐鲁晚报:目前不仅传统产业在利用“互联网+”转型,互联网企业也在进入传统产业。互联网企业的探索有怎样的价值?
  杨彬:像BAT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正在从满足数字化需求向满足全体验需求演进。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形态的发展,也在使我们的经济,由数字虚拟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化。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企业种种的探索和创新尝试,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他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多样的视角。在这些探索中,也是蕴含着机会的。传统企业完全可以寻找可供合作的机遇,实现双赢。另外,传统企业也可以在互联网企业的创新过程中,使用他们提供的平台实现增长。
  齐鲁晚报:在这场“互联网+”转型大潮中,你认为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彬:不管是传统企业也好,互联网企业也好,最重要的一是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二是要坚持。假如只选一个,那就是坚持。
“互联网+”红利
要让更多人享受

  齐鲁晚报:放到更为宏观的层面考虑,“互联网+”对我国经济发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杨彬:就像日本人首先提出了“供应链”的概念,并用供应链模式打败了美国的产品模式;美国人首先提出“信息化”,并围绕“信息化”提炼出大量相关概念,推动了美国信息化发展一样。从创新实践中提炼出的、世界领先的概念,能代表并进一步推动本国该产业的发展,占据世界市场的制高点,赢得以此带来的红利。
  齐鲁晚报:“互联网+”未来还将如何发展?
  杨彬:我们认为今天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过去二十年的互联网发展历程中,更多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互联。现在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也正在完成互联。相互联接是一种天性,所以我们说“互联网+天性”,也就是未来会实现万物互联。
  同样随着互联网经济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可定制的产品,因此未来会是“互联网+任性”,个性互联会充分发展。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也将给“互联网+”带来新变化。我把它称为“互联网+悟性”,也就是智能互联。万物互联、个性互联、智能互联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齐鲁晚报:在你看来,未来的5到10年内,“互联网+”在哪些领域的突破会最为成功?为此社会各界应如何努力?
  杨彬:未来能够取得的突破,肯定超出我们现在的想象。具体来说,产业链中间链条环节越多的领域,越容易取得突破,生活服务领域会有更多机会,市场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领域也会产生积极变化。
  推进“互联网+”,政府应进一步打造更为宽松的市场化氛围,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降低资费,特别是对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让更多百姓享受到“互联网+”的红利。
  只有这样,才能让“互联网+”发挥出真正的能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