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明(左)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指导群众防治柿子树病虫害。
本报记者 袁文卿
王海明是菏泽市林木保护站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1985年毕业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森保技术工作,主要分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等项工作。参加工作30多年来,王海明认真开展森保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为菏泽市林业事业和生态建设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被誉为“平原森林的啄木鸟”,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
推广防治技术 当好绿色卫士
王海明介绍说,林业有害生物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治虫如救火,刻不容缓。菏泽是林业大市,由于树种单一,生态系统脆弱,各种病虫害此起彼伏,主要有泡桐病虫害和杨树病虫害等。
1987年,菏泽开始大面积暴发大袋蛾虫灾,虫情肆虐,横扫菏泽大地。面对虫害,王海明先是系统地观察大袋蛾的生活习性,掌握大袋蛾的发生规律,之后进一步做打孔注药防治试验,大力推广根基打孔注射内吸剂防治技术,与同事一起开始了一场长达6年的歼灭大袋蛾的攻坚战,如今大袋蛾这一“无烟的火灾”基本上被扑灭,累计防治泡桐1200万亩次,挽回经济损失5亿多元,有效地遏制了虫灾的扩散蔓延。
2000年以来,杨尺蠖陆续在各县区暴发成灾,由于其发生期早,暴食性强,短时间内能将刚发芽的杨树嫩叶嫩芽全部吃光,对树木生长危害极大,为遏制杨尺蠖的发生与危害,王海明主持承担了“杨尺蠖测报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课题,摸清了该虫在菏泽的发生规律,建立了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公式,积极试验并推广6HY-25型烟雾机防治杨尺蠖技术,取得了“烟到虫除”的神奇效果,解决了林农多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生产难题。
2003年开始,王海明主持开展了“杨树主要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技术研究”科研课题,通过8年的研究,摸清了6种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研究了2种害虫的预测预报技术,筛选出了3种有害生物的防治药物和最佳施用浓度,调查分析了杨树早期落叶原因和治理对策,明确了适合杨树主要病虫害的多项防治技术,为杨树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途径。
2010年,王海明深入到各县区进行排查,相继发现了美国白蛾疫情点,立即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他查阅气象、环境等各方面预测预报资料,并与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山东农业大学等取得联系,对菏泽周边的白蛾疫情进行综合分析,经过会商得出结论:美国白蛾将在今后几年呈暴发态势,如控制不力,很可能酿成一次生态灾难。
面对严重的疫情,王海明积极策划并实施飞机防治和各种地面防治措施。实地勘察、慎重选药,2010-2015年累计飞防700余万亩次。由于监测及时、判断准确、会商及时、汇报及时、防治有效,菏泽市美国白蛾的防治实现了有害不成灾、有情不暴发的目标。
搞好一线调查 倾心普及知识
为及时掌握各种病虫的发生动态,他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会早起骑自行车到郊区的林地里转转,调查树木病虫害发生情况。
王海明在他的办公室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百宝袋”。袋里东西真不少,有镊子、手锯、小刀、剪刀、放大镜、照相机和一些装标本用的玻璃瓶。王海明说,这些都是野外调查的必备装备,有了它们,在野外发现问题,就可以有效地保存下来方便研究。
然而,野外调查是非常辛苦的,有时也会遇到危险。2010年夏天一个早晨,王海明去西城赵盘石村树林查看一种新型杨树病害,一直仰着头走着观察树上,感到脖子酸了,低下头一看,发现前面两米处竟然有一口土井,当时他惊出一身冷汗。早晨七点多周围还没有人,现在想起这件事仍感觉后怕。
由于树木病虫害大都发生在夏季,在林间调查时,蚊叮虫咬是王海明经常遭受的,胳膊经常被挠烂。2014年7月份,王海明去调查病虫害时,在一片树林里,他拉下一个树枝,结果里面有十几只黄刺蛾幼虫掉到他胳膊上,由于幼虫有毒刺,结果导致他身上起满了疙瘩,疼痛难忍。
王海明知道,保护绿色成果,仅仅依靠林业工作者是不够的,主要还得依靠广大群众。为提高群众对森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防治病虫害的能力,他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科普知识,无偿为群众提供防治技术服务,先后在中国森防信息网、山东科技报等媒体上发表科普文章200余篇,在市广电局《田园风》《农事新说》《金土地》《市长热线》等栏目做节目100余期,系统地介绍各种病虫害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等。
他通过热线电话解答广大群众的技术咨询,无偿地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对于前来进行咨询的群众,他都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直到他们听懂为止。病虫害发生防治季节,他的手机几乎成了为群众服务的“百姓热线”。
关爱野生动物 建设生态文明
鸟类及其它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国家的宝贵自然资源。20世纪80年代,普通公众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野生动物也几乎处于被人漠视和任人宰割的境地。
针对一些不法分子经常猎杀保护动物、受伤落难的动物很难得到及时救助的现状,王海明与同事于1987年元月成立了菏泽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率先成为野生动物的护卫者。使菏泽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走向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为了拯救落难珍稀野生动物,加强保护力度,于2000年5月和2003年9月分别在菏泽市天香公园和牡丹区儿童公园筹备设立了两处“菏泽市珍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王海明积极致力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在打击乱捕滥猎、非法收购鸟类及其它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时,遇到的危险自然也不言而喻。1986年11月,当时隶属菏泽市的梁山县黑虎庙乡吴楼村两名村民在黄河入海口使用土炮排铳猎杀了16只大天鹅、100多只野鸭和雁。他及时与有关部门一起冒着风险,深入到该村进行善后处理,逐户排查摸底,收缴封存了大量排铳、土炮等猎具及弹药,捣毁了制造土枪弹药的土工厂,并逐户进行宣传教育,使这个历史上有名的狩猎村从此改变了“野生无主,谁猎谁有”的传统观念。
30多年来,王海明先后参与查处捕杀黄鼬、青蛙、野生鸟类等违法捕猎案件80余起,及时进行曝光,使乱捕滥猎、非法收购鸟类及其它野生动物的现象大为收敛,有力地震慑了犯罪,教育了群众。并先后组织放生青蛙12万余只,鸟类5万余只,救护白鹳、大天鹅、灰鹤、秃鹫、豹猫等珍禽珍兽200余只,及时组织放生或移送公园饲养,有效地保护了菏泽市的野生动物资源。
每年的“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和“世界湿地日”期间,王海明和同事们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和贯彻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提高人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和爱心,将《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提高了全市人民爱鸟护兽的自觉性。
同时,王海明积极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主持完成了菏泽市首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历时两年多,初步摸清了资源家底,掌握了全市野生动物资源现状、数量和分布状况,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经营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国家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数据库提供了大量数据。
挥洒辛勤汗水 结出累累硕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海明从事森保技术工作30多年,牢固树立事业第一的思想,爱岗敬业,淡泊名利,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在事业发展中享受收获。经过艰辛努力,他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一名研究员、省管优秀专家和山东省高层次人才,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社会,服务于人民。他一心扑在森保事业上,搞好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0年来,王海明共完成科研成果18项,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省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35篇,其中国家级15篇,省级20篇,著作1部。编制大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2篇。
王海明个人荣誉:
★2014年6月、2012年3月和2006年3月,三次被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授予“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2014年12月、2011年4月和2009年12月,三次被省政府和省林业厅授予“全省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2014年10月、2009年9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菏泽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13年3月,被菏泽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授予“全市三下乡工作先进个人”
★2012年9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
★2011年4月,王海明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11年1月,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斯巴鲁生态保护奖先进个人”;
★2011年2月,被菏泽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林业工作先进个人”;
★2009年6月,被市科协、市人事局、市科技局等七部门联合授予“首届菏泽市十大优秀工程师”;
★2008年2月,被菏泽市政府授予“全市林业先进工作者”;
★2007年10月,被省科协授予“全省科协系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2005年10月,被省林业局授予“全省林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2014年6月被菏泽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协授予“菏泽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1年6月和2012年6月,连续两年被菏泽市直机关工委授予“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