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家庭,吃顿馒头都成为奢侈
与残疾爸爸相依为命,13岁男孩想要台学习机
2016年01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孙淑玉

  妈妈远走他乡,栖霞13岁男孩磊磊(化名)和身有残疾的年迈爸爸相依为命,早早学会了做家务。有时吃不上饭,多靠邻居接济,过意不去的他,周末写完了作业,便去帮邻居干活。
  爸爸不会蒸馒头,多数时候磊磊和爸爸都靠好心人送来的米饭、面条过活,吃顿馒头对他都是件很奢侈的事儿。赶上家里剩饭不多的时候,他中午只吃两碗大白菜炖粉条凑和下。临近春节,磊磊最大的心愿是有台学习机,提高一下自己的英语。
洗衣做饭一肩挑,周末还帮邻居干活
  13岁的磊磊爱说话也爱笑,尽管有时会羞涩地挠头,还是难掩骨子里的外向大方。
  已经懂事的他很少提及妈妈,多数时候只是陪着身有残疾的爸爸度日。在他很小的时候,妈妈远走他乡再也没了音讯,磊磊的世界里便只有爸爸。
  52岁的王登国是磊磊所有的牵挂,因小儿麻痹症至今需靠拐杖支撑才能行走,几个月前又因车祸受伤,如今王登国只能在双拐的帮助下勉强做饭和在出租屋小范围活动。 
  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磊磊比同龄人早熟很多,洗衣服、做饭,磊磊用幼小的双肩撑起了生活,也给了爸爸王登国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近年,老家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磊磊和爸爸搬到距离学校较近的村里上学,多数时候靠低保和邻居的接济生活。
  不忍心爷俩受苦,好心的邻居有时会送来家里的饭菜、水饺等给他们改善生活。无法回报更多,懂事的磊磊会在周末写完作业后到邻居家帮忙做家务,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激。
不会蒸馒头,常常只吃菜充饥
  吃馒头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再平常不过,但对磊磊而言却是很奢侈的事。因为不会蒸馒头,爷俩的日常生活多靠邻居、好心人接济的面条、大米度日。多数时候,磊磊都吃不上炒菜,只靠清水煮菜挨过一天又一天。
  8日中午,磊磊放学回家,爸爸提前用好心人送来的炒菜锅炖了白菜粉条。看着锅里剩下的米饭不多,磊磊一边飞快往嘴里扒拉白菜,一边摆手说自己不饿,不想吃米饭。
  “我要是都吃了,爸爸在家就得挨饿。”磊磊悄悄告诉记者,好心人送的大米不多了,他不想让爸爸挨饿。
  看得心酸,义工提出要带磊磊出去吃馒头,埋头吃白菜的他突然双眼放光,绽出了笑容。
  缺衣少食是磊磊的常态,入冬前夕磊磊脚上穿的还是带洞的单鞋,义工给送来了棉鞋,磊磊一直穿到了现在。
家里没有播放设备,学英语挺困难
  穿着裂口的棉衣和皱巴巴的牛仔裤上学,磊磊不觉得难过,爱读书、爱学习的他最大的渴望是能在写完作业后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但家里有限的条件却不允许他经常买书,偶尔从图书馆借来几本书,他都会连夜读完。
  家里没有可以播放课件的设备,无法更好地学习英语,是磊磊最大的困扰。临近春节,他最大的心愿是能有台学习机,帮助他提高成绩。
  磊磊抱着白菜炖粉条吃得酣畅,义工们提醒他锅里有米饭的时候他总是羞涩地笑笑,说“吃菜就吃饱了”,其实锅里的米饭他是想留给爸爸吃。 本报记者 吕奇 摄
  爸爸做饭,磊磊站在一旁。 本报记者 吕奇 摄
心愿认领通道
  为方便市民认领孩子们的小小心愿,按照报名顺序和地域优先的原则,本报将优先为最早报名认领心愿的热心人对接。认领成功的市民,本报会第一时间回电或短信对接,为保证孩子们早日收到心愿礼物,也请认领心愿的您早早准备礼物,不要拖延。
  认领心愿时可将孩子编号及信息发短信至15264520357。想送出物品的热心市民请将您的联系方式、愿意提供的物品列出。县市孩子们的小小心愿本报将第一时间为您联系公益团队负责人及礼物邮寄地址,收到礼物后义工和孩子会第一时间致电向您确认。
  此外,为让孩子尽早收到礼物,请已经认领心愿的您务必早早购买,及早寄出,避免延误。
本报记者 孙淑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