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病”系列谈之四
配套适度超前,减少新区空置率
2016年01月1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喻雯
“安居才能乐业”,买房置业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如今的城市里,一些片区却出现了房子多人气不足的症状。拥有足量土地可开发的城市新区如何真正被激活,如何实现老百姓去住的同时还能住得好,这成为“去库存”的当务之急。
以济南的西客站片区为例,从2010年至2014年底,西客站片区共出让土地(居住加商业)10215亩,可形成的住宅最大开发量在1041万平米左右,按照平均每套房子100平米来算,该片区将有10.4万套的住宅。保守计算,该片区库存的消化周期在4至5年的时间。
这么多的房子,目前来看,价格便宜的优势是吸引市民来买房的最大因素。只不过,仅靠价格只是实现了房子库存数字的消化,而根据西客站片区的控制性规划,未来城镇居住人口将达到41.35万人,也就是说,真正的“去库存”要实现同等规模的人口集聚。毕竟,除了要把房子卖出去,让购房者安心地住下去,才是终极目标。
现在,不少城市新建小区的配套条件只能谈得上生存,没有令人满意的居住体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短期内一定数量的空置,是为城市建设做出的提前量,这一类不能简单说成“鬼城”,但不可回避的是,若是居住体验长期得不到提升,空置率过高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不仅仅是提前量了。
要想减少新片区的空置率,最起码的要求是方便,和在中心城区生活相比,不会有太大的差距。这里面就有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在卖地建房的同时,片区的基础设施能否适度超前?比如交通、商业、学校、医疗等等,只有这些硬件全了,人们才会愿意多跑一些路来新区置业。即便“职住平衡”短期内实现不了,或许也可以先把有关的配套完善起来,打通城市新区跟中心城区的“肠梗阻”,真正实现“同城化”。
除了基础设施配套的适度超前规划外,“产城融合”是长远的路子。产业是基础,产业对劳动人口的需求才形成常住人口。否则,很多人到了城市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就形成不了城镇人口。如果没有产业发展,只建房子,空在那里就没意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