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第六届技能大奖获得者:电力管理总公司马广俊
让创新成为高效工作助力器
本报记者邵芳通讯员刘金萍徐春辉
2016年0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只要提及自己的发明创新,内敛儒雅的马广俊就打开了话匣子,话语变得滔滔不绝。扎根一线的21年来,从变电运行工到抄表监察工到送配电线路工,从油田电力技校毕业到自学取得计算机专科、电气自动化本科,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与孜孜不倦汲取新知成为他创新的不竭动力。从人工抄表到远程测量,从人工巡线到机器查找故障,他的发明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一线职工的困难。35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逐渐改变了职工的工作状态,累计创效700万元。
变人工抄表为远程监测 与创新结下不解之缘
  1998年,毕业三年后,马广俊主动要求转岗成为了一名抄表监察工。相比于变电站工作,马广俊深刻认识到这份工作的艰苦。每当统计电量时,马广俊常常徒步10余公里,挨个抄写电表计数。由于线路电表必须在一天内统计才可计算线损,所以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职工都必须当天完成抄表工作,“雨天一身水,夏天一身汗”成为真实写照。工作之初,马广俊渐渐体会到电力人的艰辛和老职工身上无畏的精神。然而他时常在想,如果机器能取代费时费力的工作该多好。这个梦想看似天方夜谭,却在马广俊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从此,只要工作之余马广俊就用书籍“武装”自己,他在书店选择了《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入门与应用实例》等10多本专业书籍,只要一有空就开始详细研究,汲取改变现状所需的各类知识。后来,他不但取得了电气自动化本科学历,而且电脑系统维修、网络工具应用无不得心应手。
  在马广俊勤学苦练的4年间,抄表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地已开始用手抄器和无线载波两种方式统计用电量,然而这两种方式受地点、天气情况的限制都不能完全取代人工。通过网络学习,马广俊认为GPRS系统可以彻底实现远程测量,恰巧移动GRPS网络平台已开始引入东营。恰逢时机,马广俊开始根据测量需求编写程序。
  为了给GPRS电量监控系统制造耐用“外衣”,马广俊跑了2个变电器制造厂,测量应用于东营地区的变电器尺寸。经过1年多的研究,集抄表、防窃电、实时监控于一体的GPRS电能表监控系统诞生了,远程监测代替了人工测量,梦想在不断努力中开花结果。2006年,在电力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GPRS电量监控系统在各个分公司推广开来,并先后应用于现河采油厂、东辛采油厂、区电业局等各个单位,取代人工实现了电表的自动测量,截止目前此项目创造经济效益200余万。从此马广俊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创新之路。
新发明解“电力侦探”尴尬 多项创新促工作提质增效
  2008年,马广俊再次调整岗位成了一名送配电线路工。线路工相当于“电力侦探”,靠火眼金睛与过硬技术,查找线路故障、及时进行抢修。然而电力侦探也有遇到尴尬的时候,肉眼很难察觉电压互感器、变压器损坏等设备内的隐蔽故障,由于配电线路分支多、电缆多、配电设备多,很多时候人工巡查数天都不能精确故障点,与隐蔽故障“斗争”成为了电力侦探工作难点。“一定要想办法解决难题。”面对工作现状,马广俊又陷入沉思。
  同年,马广俊在其他同事的辅助下,开始研究故障检测装置。经过多番讨论,大家决定借鉴小电流接地系统信号输入技术,通过向电缆注入小电流,进而观察小电流在各个线路阶段的情况来判断故障点。虽然思路早早达成一致,但在具体试验过程中,马广俊等人还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由于小电流无法击穿高电阻,从而不能精确高电阻的故障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马广俊等人试验了数种解决方案。试验过程中,只要线路有故障,不管刮风下雨他带上成果就往现场跑,蹲在稀泥里,站在臭水沟里,一次次地测试,一遍遍地验证数据,以确保创新成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过5年的努力,2013年新型配电线路故障定位测试仪研制成功。
  2013年7月10日,全程10.5公里长、80基杆的东虾线出现电路故障,东虾线东到渤海湾,西至石油大学,南达小清河,北到黄河大桥,全程包括32台变压器,涉及范围广阔,尤其是渤海湾地带对电力要求紧迫。在人工巡线无果的情况下,新型配电线路故障定位测试仪将故障点成功锁定在110kV的广一变电站内,问题得以解决。
  新型配电线路故障定位测试仪研制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并帮助了东辛采油厂等多个单位寻找电路故障,不仅精确了故障位置,缓解了电力侦探的尴尬,还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成立马广俊创新工作室 为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2009年,以马广俊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在东区供电公司成立,马广俊成为创新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马广俊对自己的同事说:“我们的创新源自一线,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工作现状,我们何乐不为!”在马广俊的带动下,拥有电焊、机械制作等特长的众多员工参与其中,他们来自一线,懂得一线的困难,他们合力创新渐渐改变了一线工作状态。
  有时电路维修需要高空作业,职工常常利用脚蹬登高维修多时,长期以往多数职工都患有严重腰病。为了改变现状,创新工作室制作了一个登高平台,减轻了员工腰部受力;高空绑扎线前,职工需把沉重的绝缘线缠绕数圈,准备工作用时长且消耗力气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创新室自主研发了电动绑线绕线器,降低了劳动强度。
  一项项成果适用于基层、得到了员工的认可,创新工作室同时成为员工解决问题的首选。1月2日,服务队员工陈华跟马广俊反映,很多女员工无法打开小区楼头沉重的电柜。马广俊于是利用废钢管制成了断路器辅助装置,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改变女员工的困难。“能获得职工的好评,真实的改变工作现状,就是最好的创新。”马广俊说。
  21年来,马广俊的35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马广俊工作室获得64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共创造效益1000余万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