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过于集中滋生“号贩子”
2016年01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只要医疗资源按行政级别配置的制度不加以改革,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且供不应求的整体局面不发生转变,也只能回归“先来后到”这种最原始也最低水平的就医公平。
  近日,一则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一女子在北京某医院怒斥号贩子和医院保安里应外合,把300元钱的号炒到4500元,而自己排了一天队却没挂上号。26日,涉事医院回应称,已安排该女子就诊,且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该医院有号贩子。
  看到医院的回应,真为那名女子感到担心,视频传播地这么广,却根本没有号贩子,若是院方较起真来,怕是要追究她涉嫌造谣诽谤了。当然,相信医院不会这么做,既然女子已经就诊,事情有了一个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那还是随着时间流逝,让事件淡出围观者的视线吧。更何况,真要是深究起来,恐怕麻烦更大,那些全国知名的大医院,谁能保证自家屋檐下没有号贩子呢?
  老百姓的切身体会也好,媒体的调查报道也罢,集中于大城市里的知名医院,总是不缺号贩子的,哪怕警方不断加大执法整顿力度,还是有人盯着倒卖专家号、名医号的巨大利益。据媒体近来报道,随着网上挂号等方式的兴起,号贩子也开始线上线下全面布局,以前全是靠排队,现在也用上了抢号软件。那则视频之所以广为传播,恰恰是因为视频中的女子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当然也有人说,号贩子赚点辛苦钱、技术钱无可厚非,能够炒到4500元的专家号本就值那么多钱,号贩子只不过是实现了市场价值的回归。如果按照市场法则,这种说法确实有道理,可别忘了,有病治病是最基本的需求,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是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那就不能搞“价高者得之”那一套。包括专家号的政府定价、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医疗体系、全民医保的推广覆盖,讲求的都是医疗服务的公益性。
  号贩子反映出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优质医疗服务无法满足老百姓的现实需求,供不应求之下公益性遭到扭曲,自然就有了更倾向于“市场化”的竞价空间。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包括培养医学人才的专业院校,投入更多、设备更先进且能提供更顺畅晋升渠道(包括编制设定、职称评定)的大医院,都是如此。这就造成全国范围内患者的集聚,加剧了供求矛盾。更何况,我们国家有如此大的人口基数,哪怕某一种罕见病也能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患者。就像视频中的那位东北口音的女子,如果能在家门口解决,谁还会跑那么远?就算是有一部分人看点小病也要去大医院找名医,这不还是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的后果吗?
  所以说,只要医疗资源按行政级别配置的制度不加以改革,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且供不应求的整体局面不发生转变,也只能回归“先来后到”这种最原始也最低水平的就医公平。当然,如果医院的管理者对号贩子熟视无睹,甚至还有内鬼与之勾结,那就连最低水平的公平都被破坏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