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错站”的纰漏别再出现了
2016年01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日前,因列车员报错站,近百名去往河南新县的旅客提前下了车,在天寒地冻中滞留泼河站,成为今年春运中一个令人苦笑的花絮。虽然说泼河的应急处理也还算说得过去,但还是让旅客们难以释怀。
  二十多亿人次的流动量,让每年春运都变得千头万绪,弥补一个小漏洞,往往需要数倍的成本。比如,此次乘客误下车后,泼河站工作人员安排了两间办公室供滞留乘客休息,又要临时拼凑出租车、面包车和私家车分头输送滞留的数十人,这已经搭上了不小的行政成本。而旅客凌晨下车、在车站耽误了几个小时,个人所付出的“沉没成本”更是难以量化。无论是这些成本还是由此引发的公众情绪,都在提醒铁路系统,春运中多小的错误也犯不起。
  春运是各种中国式问题的合流,也是社会神经绷得最紧的时刻,每一点不该出现的纰漏,都可能产生多米诺效应,或成为社会情绪泄洪的出口。如果说前些年,春运期间的舆情还主要集中在购票、调度、运力等宏观问题上,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春运中服务、沟通、信息公开、特殊群体关爱这些细节性问题。这需要铁路和民航系统“升级”服务和调度能力,把每一个微小的漏洞都打上补丁,力避各种意外和负面花絮拉低了春运工作的整体观感。(摘自《京华时报》,作者刘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