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河口厂措施产量占比连续5年稳上十个点
2016年01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实施化学抑砂措施后,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埕南13-平3井增油效果立竿见影,日油由1.6吨升至7吨,且已稳产了6个多月。运用措施增油的井在河口采油厂还有很多,前不久,在发现陈21-11井动液面上升、含水下降后,技术人员通过电泵提液,并同步上调井组水井配注,让该井持续高产,已累增油1200多吨。
  本报1月26日讯(记者 顾松 通讯员 刘玉龙 包正伟 苏红红) 数据显示,近年来,通过挖掘油水井措施潜力,河口采油厂措施产量占比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2015年稀油措施有效率同比提高4.4%,稠油措施增油量提高0.7万吨,累计措施产油接近24万吨。 
  众所周知,措施是增产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于已有40多年开发历史的河口采油厂来说,措施增产并不容易,特别是补孔、下电泵等常规增油措施在老井中已普遍应用,加之低油价形势下,新井数量大幅减少,压裂、防砂等高投入高效措施摸排难等原因,一度使技术人员感到措施增油走进了“山重水复”的困境。 
  “不是没有潜力,而是油价低时,有效益的措施越来越难找。”一名厂地质开发室工作人员如是说。采油厂有油水井近3000口,但采收率只有25%,原来是用大网眼找措施捞大鱼,现在必须换成小网眼,精查细找才能找到有效措施。 
  “山重水复”并不意味着看不到“柳暗花明”。面对措施增产难,河口采油厂调整过去“围绕油井找措施”的思路,把“油井水井并重、地上地下联动”作为突破口,从地面、井筒、油藏等方面入手,一体化开展油水井的工况分析和油藏动态分析,并根据每口井的特点,实施差异化措施方案,保证每项措施实施“对症下药”。
  根据水驱产量占全厂总量80%的实情,河口采油厂树立向水井要产量的理念,立足层系井网完善,实施投转注、补孔等水井工作,确保油层“喝好水、出好油”。数据显示,通过实施投转注、增注、分注等措施,2015年累增油1.98万吨,增加水驱储量678万吨。埕东、渤南、大王北等水驱油田投转注44口,增加水驱储量506万吨,提高注采对应率3.0%。其中,义85-斜40井含水下降1.8%,日增油2吨;大北11-29井转注后,与其对应的2口油井见效明显,日增油4吨。
  “如果说水井措施是在调理油藏,那油井措施便直指病灶,快速见效。”开发技术人员介绍说,2015年的油井补孔、换层工作量有所下降,但有效率提高1.6%,高效井比例达56%,年增油4.86万吨,占增油总量的20.2%。
  事实上,虽受油价影响,压裂、防砂等高成本措施被搁浅,但通过技术创新、深入挖潜等工作,河口采油厂仍获得了增油效益。通过实施排砂、化学抑砂、单井地层降粘等低成本措施挖潜技术,见效285井次,增油3.5万余吨。在常规油井增油措施挖潜上,电泵提液10井次,有效率100%,年增油1万吨。此外,他们还通过补孔、检泵等措施,恢复停产井近百口,日增油百余吨。
  “给油水井上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多增油,但不是每滴油都能拿。”技术人员说,每个增油措施都得比对“三线四区”这把效益标尺,在确定采出来的油有效益后,才能具体实施。据了解,这家采油厂在2015年就有170口油井措施因为过不了效益关,而被储备搁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