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着“锦上添花”是有风险的
2016年09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王学钧


  接踵而至的两则新闻,将一个熟悉的名字拉进人们的视野。他就是青年科学家韩春雨,这位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因一项“诺奖级”科研成果而声名鹊起,也因相关实验“不可重复”而饱受质疑。先是9月5日,韩春雨对媒体表示,《自然》杂志已证实让他声名鹊起的实验是可重复的,但仅仅过了一天,《自然》方面立即以权威的姿态对韩春雨的说法做出回应:对韩春雨论文的调查尚无最终结果。
  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回应耐人寻味。对科研成果而言,相关实验的可重复性是最基本的一项要求。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所谓的科研成果遭受质疑乃理所当然。作为科研成果的拥有者,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积极有效地回应外界的质疑。遗憾的是,韩春雨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够令人满意——他的回应太过拖沓、太过敷衍、太过苍白了。我们宁愿将这样的回应归因于韩春雨专注于科研而暂时心无旁骛,归因于青年科学家韩春雨个性上的自信与慵懒,我们更盼望韩春雨能公开重复自己的实验,盼望不断有国内外科学家公开宣布重复了这样的实验。
  也许,水落石出还需要时间。但是,当我们看到韩春雨已然成为一种现象级存在的时候,对“最终结果”的期待就变得出乎寻常紧迫。“诺奖级”成果发表之后,“无名校身份”“无名气”“无职位”的韩春雨不仅从“三无”人士变身为明星和网红,还作为成功逆袭的科技精英成为学界乃至政界的宠儿。短短几个月之内,韩春雨不仅当选河北省科协副主席,获评河北省“最美教师”,投资2.24亿的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研究中心也已获准建设,属于韩春雨的预算1958万元的采购进口仪器设备项目也已进入实施阶段。
  透过这样的“现象”,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国家对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的渴慕与推崇。与此同时,也会心生一丝隐忧——如果“最终结论”是以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面目出现,那可怎么办?更何况,韩春雨很可能还是一个庞大的科研人群的共名呢?
  看来,有些时候还得“阴暗”一点儿为好,别忙着给那些“声名鹊起”的人锦上添花。无论是对待学术还是对待人,最好谨慎一些,放慢些脚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