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与国民素质
2016年09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第一次来到日本,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中,看着马路两边的高楼大厦,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一切都很陌生,一切都很新鲜。低头看看马路,路面非常干净,看不见飞舞的塑料袋、废纸,也看不到其他垃圾,甚至路边连个垃圾桶也看不到。他们为什么连个垃圾桶也没有呢?人们的垃圾往哪里扔呢?这是我非常好奇的一个问题。
  在这儿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对日本人的垃圾处理方式有了了解。我入住的东京大学国际公寓是专门给国际访问学者和国际留学生提供住宿的地方。入住的第一天,公寓的管理人员领着我看房子,在一一交待了房间里的各种设施后,又特地交待了进门后鞋柜上放的两种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告诉我黄色的袋子用来装塑料垃圾,红色的袋子用来装纸张等易燃烧的垃圾。然后领着我来到楼下门外一个小平房,打开门,告诉我将垃圾放到这个屋子里,且要分类来放:罐子、瓶子、塑料、纸张、生活垃圾,分得非常细,每周会有专门的车辆来进行收集处理。日本人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这样做,既环保卫生,又能够废物利用。日本人有一个好习惯,在外出时随身携带一个塑料袋或纸袋,如果有了垃圾便放入这个袋子中,而不是随手扔在某处。正因如此,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很难见到一个垃圾桶,但路面上却非常干净。
  日本比中国早一个小时的时差,我在这儿醒得也特别早。清晨,我来到马路上散步,清晨的阳光透过白云投射到地面上,给人一种清新润泽的感觉,空气中浮动着一种沁人的清香。马路上行人稀少,偶尔看到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一会儿骑一会儿下,在路边的草丛、树丛中寻找什么东西,走近了一看,是一位没穿工作服的环卫人员,他一手提一个塑料袋,一手拿一只长长的铁钳子,将遗弃在路边的废纸、塑料袋等垃圾捡到袋子中去。打眼望去,他那不大的袋子中收获有限。后来,在其他地方也见过日本的环卫工人,他们身穿工作服,手里用的是比较原始的打扫工具——扫帚,打扫的主要是从树上掉下来的黄叶子、枯树枝。
  日本是一个岛国,其自然资源非常有限,因此日本人就养成了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俭、杜绝浪费。这种忧患意识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气质和国民素质。而我们向来以地大物博而自豪,实际上如果按人口比例来算,中国在世界上真算不上地大物博。“地大物博”固然增长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但也给我们带来一种错觉,于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浪费严重,产生了大量垃圾,不仅浪费了物质资源,而且严重破坏了生存环境。近些年,我们对垃圾的处理虽也有了很大改进,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常常看到路边虽有垃圾桶,但垃圾桶周围垃圾遍地;垃圾桶虽然有分类标志,但不同分类的垃圾桶里的垃圾却并没有分类。这说明,在垃圾分类和处理方面,我们的国民意识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实际上,物质与精神密切相关,在如何看待处理物质垃圾上往往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与素质修养。日本人在管理好物质垃圾的同时,也能够管控好精神垃圾,因此,无论是在公共汽车、地铁里,还是在其他公共场合,日本人很少大声喧哗,也很少有不文明的行为。
  古人云,仓禀实而知礼节,意思是老百姓家里富有了,就会讲文明、有礼节。可见,一个人是否有礼节,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是否富有是密切相关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日益富强,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许多有了钱的中国人或者在国内旅游,或者走出国门旅游,有关这方面的新闻报道随处可见。但在这些新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负面的事件,中国游客在国外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甚至吵架,更有甚者在机场打骂公务人员。从这些负面新闻中,我们看到在物质上富有了的国人在精神文明上仍有待提高。
  看到这些新闻,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向来以文明著称的我们何以会如此?是否有其他的原因在起作用呢?如果静下心来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则不难发现其事出有因。通过小小的“垃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同样也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修养。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那么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修养也就会在整体上有很大的提高。
  (本文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