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扫盲后还需送份职业教育福利
送教方式接地气,需再精准点
2016年09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专家、学者探讨扫盲后职业教育。   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文化素质提高了,但如何掌握一技之长、如何培养致富带头人,这成为农村、社区扫盲后急需解决的问题。27日,在第六届促进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扫盲后教育、技能开发国际研讨会上,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多角度、深层次的讨论。

  本报记者 姬生辉 庄子帆

扫盲后职业教育
应该送教入企、入村

  技术院校内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或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还有一部分这样的毕业生直接就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等职业。
  “济宁是重工业发达的城市,是我省的信息产业基地,需要大量的机械装备、纺织、信息技术类的专业技能人才,若济宁农村扫盲后的技能教育跟不上,就有可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济宁技师学院副院长韩冬说。
  针对目前的扫盲后的职业教育,传统的学制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走出校园,深入到农村一线,更加接地气。
  “根据行业、企业需求进行培训,采用送教入企、送教入监、送教入村等方式,灵活解决受训人员在教育培训中时间、场地、工作安排等方面的矛盾。”韩冬说。短期的培训之后,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韩冬说,掌握一技之长之后,找工作更加便利,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对就业的促进。
按需编写课程
多培养经营性人才

  “农村、社区扫盲后的教育需要掌握一种赚钱的技能,让这些欠发达地区的百姓享受到较好的物质、精神生活。”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副校长彭德举认为,这是扫盲后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彭德举介绍,这些欠发达的农村,缺少的不是资源、市场,也不是资金,而是缺少将资源变成财富的人才。目前,在不少人的思维里只有生产的概念,没有经营的理念,好比种小麦,只关心一亩地产多少斤,而不去关心如何赚更多的钱。没有经营人才的带动,是扫盲后的薄弱环节。
  培养农村人才要重点培养两种人,一种是村干部,一种是创业人才。“根据农民的知识水平以及不同需求,应提供多样化、接地气的培养方式,用通俗易懂、管用的方式进行授课。”彭德举说,打造一套适合农村工作实际和农村干部需求的特色课程,重点培养农村带头人的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
  培养方式虽然接地气,但不能土气。“学校组织编写了农村人才培养的创新教材,将MPA、MBA的一些内容也纳入其中。”彭德举说,除了培养带头人的各项能力之外,还加强品德教育,用儒家文化来提高带头人的政德素质。
儒学普及进村
推广方式再灵活点

  “儒学的普及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将儒学的精髓贯穿成理念,并外化成为行为的东西。”济宁学院中文系主任、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主任王钦鸿认为,近年来,济宁在农村的儒学普及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一定的效果。在农村推广儒学,应以“仁”为核心,孝敬父母、团结邻里等为内容,通过生动的故事、通俗的语言让更多农村群众有所收获。
  在推广方式上,一定要真实结合农村生活、文化、道德和经济现状,有规划、有目的地实施长期的教育工程,“不能一哄而上、先入为主,更不能千篇一律”,每个乡镇、村庄都有自己的特点,一定要在教育方式和乡村现实状况中找到结合点。
  王钦鸿说目前农村人口中80后、90后群体已经成为中间力量,00后也即将成年,对这一群体进行儒学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互联网的兴起,很多年轻人在价值观、道德观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王钦鸿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儒学教育的意义更显深远。

 □延伸阅读               
滞后的农村教育 仍是教育质量难点
  27日,第六届促进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扫盲后教育、技能开发国际研讨会举行,与会的多国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扫盲后教育技能开发问题。
  济宁副市长张继民在致辞中说,济宁历来重视教育发展,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247所,在校生147万人,教职工10万人。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每年将教育重点工作纳入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和市级领导工作线,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普及普惠程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快速发展。
  山东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巩守柳说,近年来,山东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3万所,其中幼儿园1.9万所,义务教育学校1.3万所,普通高中555所,中等职业学校435所,特殊教育学校147所,高等学校154所;在校生1715万人,教职工130万人。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周家贵说,回顾全民教育的历程和现状可以看到,尽管世界各国在这一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但仍面临严峻挑战,如教育资源的缺乏和配置不当严重限制了全民教育的进步,相对滞后的农村教育仍然是实现有质量的全民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弱势和边缘化人群得到的关注和有效支持依然不足。
  本报记者 姬生辉 庄子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