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空饷自我举报,一个特例而已
2016年10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劭强

  近日,江苏扬州江都区一企业干部,给央广新闻热线打来电话,称自己超过退休年龄两年,但仍领在职干部的工资,每月8800多元,简直就是在“吃空饷”。仙女镇党委副书记王进告诉记者,镇领导非常重视当事人反映的情况,但一直没有“谈妥”,所以当事人迟迟没有办理退休,只能让他领在职工资。
  当一个人挖空心思吃空饷时,他的目的就是不劳而获,怎么可能自揭其短、自我曝光?所以,在看到吃空饷者自我举报的新闻时,还是应该保持谨慎的乐观,这样的新闻事件不可能具有普遍意义,在其背后一定有更为复杂的原因。
  果然,新闻中自我举报者就涉及身份的模糊——他到底是企业的人,还是事业单位的人?抑或,他是组织部门管理的准公务员?正是模糊的身份,导致了其退休问题的复杂。于是,干脆就先不办理退休,按照在职的标准发放工资,这就是所谓吃空饷的由来。
  也正是这个原因,当事人才可以正大光明地反映问题,这倒不是怀疑他的道德水准和自我约束能力,而是尊重基本的人性,尊重客观的规律。一个人,如果是传统意义上的吃空饷者,他喜欢的状态自然是闷声发大财,怎么可能拿着喇叭四处说自己吃空饷,并且还不遗余力地向上举报呢?要不然,自我举报吃空饷也就不会成为鲜见的新闻。
  随之,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也便产生,谁来监管吃空饷的行为?按理说,任何单位对于吃空饷的行为都是可以自查的,一个人有没有在职、有没有弄虚作假、有没有虚报工资,只要细心地调查一下,就可以水落石出、真相大白。问题是,当事人自己不会举报,而所在单位也可能因为利益关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结果,吃空饷者并不少见,甚至在一些单位成为公开的秘密。很多时候,媒体对此进行了曝光,单位才好像第一次知道有吃空饷者存在一样,装模作样调查一番,举轻若重处理一番,除了吃空饷者退钱之外,所有人都平安无事。假如,吃空饷现象总是处于集体冷漠中,事情曝光总是依靠媒体,那些稍有门路的人,都会把吃空饷看成是一种自肥的捷径。
  这就要求对吃空饷必须“连坐”。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堂而皇之地吃空饷,必然意味着监管的缺位,也必然意味着利益链条的存在,否则,凭什么他可以吃空饷而平安无事?难道人人都可以得到“过度人性化”的关怀?只要顺藤摸瓜,把所有相关者的责任都予以厘清,并从权责对称的角度作出严厉处罚,相信敢给吃空饷开绿灯者就会少之又少。
  因为不能复制,一则吃空饷者的自我举报,不仅没有激起舆论的普遍赞誉,反而让人看到了吃空饷问题的复杂。试想,如果举报者不是面临身份“两不靠”的尴尬,不是多次反映未果,他还会毅然决然地举报自己吃空饷吗?从这个角度看,吃空饷者自我举报只是一个无法复制的巧合,期待下一个自我举报者近似于一种幻想。真正靠得住的,还是制度的监管和纠错。关键时候,刚性制度比道德洁癖可靠得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