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剪州曹”:红郭人承传性表代
一双巧手剪出大千世界
2017年01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郭红和自己的剪纸作品。
  因为长期拿剪刀,郭红的手已经变形。
     文/片 本报记者 李凤仪

  2016年的最后一天,山东省“非遗”项目曹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郭红剪纸艺术展在菏泽牡丹茶书院开展,精巧的构思、细致的手工、活灵活现的剪纸作品让在场的人啧啧称叹。一幅9米74长的《清明上河图》更是震撼眼球,这些作品均出自菏泽艺人——郭红。
痴迷剪纸
被家人称不务正业
  初见郭红,朴素中带着亲切,如同身边常见的“大姐大嫂”,说起话来也是竹筒倒豆子,有啥说啥。提起自己喜爱的剪纸,她眼中闪现出喜悦的光彩,“很小的时候,姥姥就经常剪纸,我看到后非常着迷,自此剪刀不离手,看到什么都想剪出来。”
  郭红生于1967年,牡丹区西城办事处人,作为刺绣世家第三代传人,她自幼深受外婆和奶奶的影响,每天脑子中全是剪纸的构思,路上看到美丽的图案,都忍不住驻足半天,揣摩怎么用剪刀表达出来。看到丢弃的纸张她就捡起来,灵巧的双手就把废纸变为一件艺术品。
  但是,郭红的剪纸爱好并没有得到家里人的支持。“家里人强烈反对我剪纸,说剪那干啥,又不挣钱,简直是不务正业。但是我就是喜欢。为此还把家里的装裱生意都荒废了。”郭红说道,到现在家人也没有完全理解,不过总算是松口了。
  常年剪纸,郭红的手因为拿剪刀已经变形,她沉迷于剪纸,还多次前往位于西安旬邑县的“剪花娘子”库素兰大娘那里请教。“她住在一个山沟沟里,交通不便,但是作品却冲出了黄土高原,全国扬名,我也要学习库素兰的这种精神。”
认真教学
弘扬剪纸艺术
  郭红的剪纸作品匠心独运,剪小动物时巧妙地插入字,剪字时又化形为动物形象,造型生动活泼,让人眼前一亮。在郭红家中,几乎全是纸张和剪纸作品和正在创作的半成品。她把对生活的感触和热爱全部融入作品中,创作了多幅优秀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水浒108将》等,均体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2012年,已经小有名气的郭红被牡丹区实验小学外聘为剪纸教师。教3年级16个班1300余名学生剪纸,每周上16节课。“看到孩子们那么喜欢剪纸,我心里真是开心极了,就想把这一传统古老的艺术传播下去。”郭红教育孩子尽心尽责,班级里面原本有几个孩子患有轻度自闭症、多动症,但是剪纸课一上,这些孩子竟然能一坐一个半小时,十分专注。
  毕玉萍老师是郭红的同事,也是搭档,两人可以说是亦师亦友,毕玉萍原本在牡丹区实验小学教音乐,在一次看到郭红的剪纸时,当场被那惟妙惟肖、美轮美奂的剪纸作品震撼,晚上回家睡觉时,脑子里都是那些美妙的剪纸作品。
  随后,教音乐的毕玉萍做了一个很艰难也很大胆的决定,跨行跟郭红学剪纸去。“她的话不多,语言全部体现在剪刀上,剪刀下的作品就是她思想的灵感火花。”毕玉萍在郭红的引领和感染下,深深地爱上了剪纸艺术。
大家风范
做人做事一腔真诚
  一把剪刀,拿起来,再也没放下过。创作9米74作品《清明上河图》时,郭红白天要上班,没有时间,就晚上剪,一盏台灯下,埋头剪纸的郭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灵巧的双手将自己的梦想迸发在剪纸中,时间流逝而不自知,往往回过神来已经剪到凌晨三点。
  “她的性格非常纯真,不讲究吃穿,一心扑在剪纸艺术上,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是尽心尽力,从来不舍得训哪一位学生,如果剪纸复杂学生们学不会,她总是能别出心裁想出新的剪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毕玉萍说道,和郭红相处,总是感到她的做人做事真诚,完全有艺术家的那种大家风范。
  毕玉萍还对记者透露郭红痴迷的一件趣事。郭红家里有好多烧烂和烤糊的锅,这些烂锅都是郭红在做饭的时候,还不忘剪纸,剪得太投入,导致锅里的水没了饭熟了还没发觉,最后锅都烧烂了,又不舍得仍,就那么放着了。
  就这样,郭红在剪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她沉迷于剪纸的世界,乐意把剪纸的快乐分享给每一位人,带起学生更是尽心尽力。向着更高更远的艺术殿堂迈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