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若没好土壤就像种子撒到水泥板上
2017年03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创新一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40多次,其中提出要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怎么转换?优化升级怎么干?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依据各自实践和关注重点,纷纷给出答案、提出建议。

  本报记者 王建伟 整理      
新旧动能转换
需要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面临新的问题,也要用新的理念去应对新变化,创新是强国建设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蒋耀平认为,近年来,我国在“新旧动能转换”上下足了工夫,新动能不断凸显,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步伐加快推进,2016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创新才能形成发展的新动力”。
  “到底能不能成为新动能?有没有发展潜力?潜力可以发挥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蒋耀平委员表示,应该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让供给侧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特别是加快服务性消费,拉动就业,“面对新常态,我们更要挖掘新动能的无限潜力,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茅永红也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中了经济发展的要害,只有把经济发展的基点放在产品、技术、管理的持续创新上,经济发展才会有持续增长的强大动能。
  “科技创新,企业肯定是主体,市场导向是成果转化最好的方向。”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均金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一个词叫“恒新”——坚持永恒的创新。“做企业要持续创新,必须今天创新、明天创新,以后还要创新。孵化创新和在现有的业务中持续创新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而在企业中,要想创新就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2016年理工科人才供应世界第一,高校毕业生超过了700万,但人才质量仍有待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王琛认为,“创新成就来之不易,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和要求掷地有声,改革创新不仅要在前端技术做大做强,更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
  “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尊重科技人员的价值,才能鼓励创新。”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说,北京不断推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就是围绕“尊重和激励”,给予科研人员相应的自主权,尊重科技发展规律。她表示,在制定政策时,要为科研人员考虑,让科研经费不仅要“花好”还要“好花”。
有了创新环境好土壤
不愁科技种子不发芽

  提到创新,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大学教授陈保善说:“创新需要有一个好的大环境。”回国近20年,陈保善觉得创新大环境越来越好了。“创业创新没有好土壤,就像种子撒到了水泥板上。”陈保善说,如今国家对创新越来越重视,一些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也在逐渐破除,“有了创新大环境的‘好土壤’,就不愁科技种子不生根发芽,长得好。”
  而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蔡达峰看来,在培育创新环境上,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他认为,要使得广大社会成员的创新能力有施展的活力,就必须加快完善利益分配制度、生活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更好地促进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需要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协调支持和紧密结合,需要依靠更加科学的管理,这是需要政府做好的基础工作。
  但是,他认为,另一方面,创新又不能光靠政府。要正确对待市场和社会的作用,使市场和社会的主体具有独立和平等的地位,使它们在相互需求的关系中,自主参与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竞争,形成风险与回报、利益与成果、能力与机会对应的机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