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造假,卖脸赚天价也得查
2017年03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随着有些年轻演员用替身演戏等不敬业行为被广泛批评,国内影视产业的质量问题再一次成为热点。恰逢一年一度的“3·15”,影视中的假票房假收视率假表演,就是当前国内影视行业需要集中面对的问题。类似假票房假收视率等问题,对整个行业生态的影响,无疑最后还是由行业链条的终端——普通观众来买单。
  其实在这三假中,比较容易让“圈外人”不能理解的,是假表演。如果说假收视率假票房都是等于直接造假骗钱,比较容易整明白,而且其造假主体也很容易锁定的话,假表演实在是让“圈外人”不能理解其行为的动机和后果之间的“性价比”。在一般的观众看来,影视明星尤其是某些当红明星们所拿到的片酬已经是天价,即使认认真真演戏也已经属于应该感恩戴德的状况,怎么还能敷衍到这个程度呢?
  某些当红明星只卖脸的这个行为,连国外的同行都诧异了,即使是最短暂的流星,也没听说过连文戏都用替身的。
  其实,假表演的主要板子,还真不应该只打某些当红明星,因为从事造假的,首先还是制造商。如果出品机构不允许这样的行为存在,谁也拿不下这样的合同。那么生产机构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模式生产影视剧呢?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竞争压力和成本控制。如果可以用替身的方式,就可以在一个明星演员的合同时间内,拍最多场次的戏,少数明星只拍脸,几天就可以搞完,然后几个组可以同时开工,明星的戏只要用替身插进去就可以了。这样不仅仅压缩了明星的总合同金额,还可以大幅度缩短整个项目的拍摄周期。这样完成的项目,既不会因为没有足够的明星而减少竞争力,又不会因为在明星身上开支太多而导致利润太薄,播出平台和广告销售商都有足够的卖点,可谓一举数得。
  从这些出品机构的角度来说,既然这样抠像出来的鲜肉脸就能卖得不错,为什么还要下大力气去做良心剧呢?恐怕在某些从业者看来,对待这些当红明星的“脑残粉”们,这样就足以对付了吧。
  套用姚明的公益广告词,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难道真的是这届观众不行,才导致的这种现象发生吗?
  如果回顾一下“3·15”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就会明白,即使是再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也不能杜绝黑心商家的唯利是图;在任何一个市场中,作为个体的普通消费者永远都是弱势的一方。在这种情况下,面对这种不正常的造假牟利行为,还应该由政府管理部门、行业本身和观众一起携手,尽可能创造出一个相对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让勤劳者得利,造假者受惩。      (郁晓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