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共享单车火遍全国后,各类共享经济花样百出,诸如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厨房、共享健身房等不断涌现,让人不由感慨,共享经济的辐射领域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甚至,就连看似和共享经济毫不沾边的小小马扎,也顺势搭上了共享大潮的快车,摇身一变成了共享经济的一分子。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并不是给任何东西贴上二维码,它就马上荣升为共享经济载体了,也可能是蹭热度的广告或融资。以笔者看来,共享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首先应当具有它运行的现实可操作性并具备相应的盈利能力或盈利预期,否则很难持续运转。
事实上,很多共享项目的盈利模式都不够健康,这也让缺乏造血能力、烧钱运营成为共享经济的常态。可以说,共享经济要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仍有一段距离。而这些共享经济体之所以苦苦支撑或者说不计成本地投入,目的无非有二:其一,以共享经济招牌吸引投资,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稳定经济模式;其二,借共享经济概念刷存在感、提升曝光度,以此为手段达到敛财或其他目的。二者区别在于,前者称得上是共享经济的努力践行者,而后者更像是滥用共享概念蹭热度。
从当初共享经济激发了消费者巨大的新鲜感,到如今遍地开花的共享概念令公众几近麻木,共享经济遭遇的困难与质疑越来越多,它的影响力和好评度已经开始呈现下滑趋势。其中,共享概念的滥用“功不可没”。对于共享经济领域的新生事物,我们也许不应当过早论断它们的未来。但至少目前看来,一些共享项目过于天马行空,现实的可操作性不强,只能单纯依靠烧钱输血或概念炒作来维持运营,这样的共享经济注定长久不了。
(摘自《法制日报》,作者侯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