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谁”喊出了什么
2017年08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杜浩

  近来,一组六格咆哮式“我们是谁”漫画火爆网络,漫画被加上各种文字,无数网友纷纷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小情绪”,吐槽生活、工作的压力、焦虑和无奈。这幅漫画最初来自广告圈:“我们是谁?甲方!我们要做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现在要!”这既包含乙方对甲方的吐槽,也成了不少甲方的自我调侃。随之,这组漫画经过各行业伙伴脑洞大开的改编后,被赋予了更多内涵。策划人是这样自我调侃:“我们是谁?策划!我们要做什么?挖坑!给谁挖?设计部工程部财务部品牌部销售部,所有全部!”另外,公关、文案、财务、记者、明星、铁路职工等等,各种各样描述、自嘲、调侃自己职业的改图,铺天盖地而来,最终成了全民吐槽的大狂欢……
  对此,有的网友说,“我们是谁”表情包也好,改图也好,这些内容纯属娱乐,可以看出对自己的行业爱之深、“黑”之切;如果不认真工作,哪来这么多工作中的段子娱乐大众呢?很多网友说,借由“我们是谁”中的漫画形象,可以把压力、烦恼、无奈呐喊出来,实在是非常好的“解压神器”,是一种情绪的释放;更有人把这看做一代人的“集体疗伤”,这说明“我们是谁”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但众声喧哗的时代,事物背后的起因和真相往往被忽略和遮蔽,所以,我们需要探究事物的本质。这幅流行漫画“我们是谁”的源头,是出自美国一位只能常年隐居卧室、被抑郁症缠身的80后女生艾丽。早在2009年,美国女孩艾丽在自己的博客Hyperbole and a Half(夸张生活一个半)上发表了一幅名为“This is Why I’ll Never be an Adult”(这就是为什么我永远也不是个成年人)的漫画。她笔下画的形象,实际上是一条鱼,名叫“跳跳鱼小姐”,而且都以变形、面目可憎、性情乖张、张牙舞爪的形象出现,但她的漫画网站被评为“全球最有趣的网站之一”,还以“最富幽默感”和“最佳写作”荣获2011年度博客大奖。2013年,艾丽把自己博客里的内容结集出版了《夸张与一半》,书中“抑郁时的冒险”和“抑郁时的冒险2”这两章,被誉为有史以来对抑郁症剖析得最深刻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到,艾丽是怎样批评自己消极被动、做事拖延、意志薄弱、行动力差、兴趣淡薄、感到世界灰暗,表现了一位年轻女孩与抑郁症进行斗争、自我疗愈的心路历程……
  比尔·盖茨读了她的书说:“内容实在太有趣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好多次停下来把让我捧腹大笑的章节读给梅琳达(夫人)听。”2015年,这本书的中文版被引进,翻译为《我幼稚的时候好有范》,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豆瓣评分高达8.4分。
  众多网友借用这些漫画纾解生命压力和焦虑,脱去伪装、治愈心灵也好,表达大城市里年轻人面临的孤独感、渺小感、无力感也好,演绎出不同的内涵,实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人们在“我们是谁”不断的相同的话语模式的呐喊中,似乎找到了一种价值系统,虽然这种话语表达的娱乐性和狂欢性被人质疑,但它却有着一种自我意识的性质,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不甘“自我”被湮灭,努力把握自己的世界,不甘丧失掉真实存在的欲望。
  还是回到这幅漫画的原初意义上来。一个年轻女孩与抑郁症进行斗争的心路历程,对每一个人都有普遍的意义,这是否使我们在对待生命焦虑、精神不安中有新的领悟?我们每个人都隐藏着一种自我拯救的心理模式,我们都有能力采取积极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实现身体和心灵的整体健康,从此超越精神的焦虑不安、内在冲突,进入自我解放的境界……
  当然,“我们是谁”更应从哲学意义上思考,它追问的是我们的心灵,是灵魂,是精神世界。它既是我们心理冲突、精神痛苦的根源,也是证实我们是自我的、是本质的、是一种主体性存在的身份……这才是解决我们生活中一切压力、焦虑、困惑和冲突等精神和情感问题的根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