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卖报生涯,见证晚报成长壮大
2017年12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日,高红专门来到大众传媒大厦,表达对齐鲁晚报的感谢,并向记者展示自己写的卖报歌。          本报记者 李师胜 摄
     我是一名老知青,从外地的一家企业下岗了,带着十岁的儿子来到济南。下了岗,没有了收入,生存压力很大,靠什么生活呢?思来想去,还是卖报吧。一来自己喜欢文学;二来,那时候的晚报下午出版,我上午可以腾出时间为孩子找学校、到公安部门申领户口,还有年迈的老母亲需要照顾;三呢,当时晚报一毛钱一份,没有什么讨价还价,交钱拿报、省心省力。我找了一个旧苹果筐倒扣在路边,摆上报纸就算开张了。就这样,1990年,我与齐鲁晚报结缘了。
  三十年来,我见证了晚报的成长壮大。从最开始的四开八版、一毛一份,到现在的近百版、一元一份;原来的晚报下午出版,我们这些零售点一到中午就到批发集散点等着拿报。点完数,将报纸放到褡裢里,猛蹬一脚自行车,“晚报晚报,齐鲁晚报”的声音开始向各个方向的零售点奔去。
  这时候,各位“看官”早就聚在零售点周围,我的老母亲帮我看着摊子,看官们大多手里攥着一角钱焦急地等待着,等到报纸一到,扔下毛票、拿起报纸先睹为快。若是遇到重大新闻,往往报纸来得比较晚,我记得最晚的一次是夜里快12点了,好像是印刷的机器出了毛病。那时我们都很执着,或者也可以叫倔强,总之再晚也要卖出去。
  后来我丈夫也下岗了,他也加入了卖报的行列。他这人是个棋迷,酷爱下棋,一边下棋一边卖报,倒也两不耽误其乐融融。
  2005年,报社和城管部门联合为我们购置了报车,还配备了喇叭、红马甲、太阳伞等,就像多年的游击队一夜之间升格成了正规军。穿上红马甲、摆好报车、支起太阳伞,我们的报摊成了泉城新的风景线。
  近三十年的卖报生涯,我们小有积蓄,如今走上了小康之路,给儿子买了一套小居室的房子。没有这个小报摊,别说房子,恐怕温饱都是个大问题。
  三十年的齐鲁晚报已经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原来的新闻大厦早已旧貌换新颜。忆往思今,当真是心中几番涌动,千言万语终归还是化为两个字——谢谢。
  附小诗一首:
  四五点钟就起床,万家灯火收摊忙。酷暑严寒当街立,新闻时事难忘记。报摊寸地视觉远,大事小情皆知全。此生堪与报结缘,致富路上行将远。         读者 高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