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教新四军战士吃煎饼
2018年01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朱文龙 通讯员 朱洪涛
  陈毅元帅是四川人,可他特别中意吃山东的煎饼,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故事要从1945年说起。这一年,国民党军队趁山东八路军主力开赴东北、新四军部队尚未到达的空隙,占据徐州、济南之后,聚集40万大军企图打通津浦线,继而进占全部华北和东北。值此危难之秋,新四军军长陈毅重返华东前线。10月15日,津浦前线指挥部在山东峄县成立,陈毅兼任司令员,便在沂蒙山区扎下根来。
  陈毅喜欢写诗,虽说是武将,但具有文人气质。他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喜欢走到老乡中间,和老乡聊聊天、谈谈心,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一次,部队来到兰陵西边的晁村休整,南方战士小聂因为不懂当地风土人情做了错事,而受到陈毅的批评。
  大家都知道,南方的餐具讲究小而精,而北方则是大而多。小聂跟随部队来到兰陵之后,看到老乡家里用的一个大盆非常好奇,想当然认为这是个洗脚盆,就用这个大盆洗了脚。
  陈毅知道后,有点哭笑不得,他告诉小聂这是老乡家做饭用的,不是洗脚盆,叫他立即把盆子刷干净,当面向房东道歉。
  小聂送盆回来,向陈毅报告说:“我向老乡检讨了,他没意见。”陈毅很严肃地说:“我还有意见呢!不能喊老乡,要按山东的习惯叫老大爷、老大娘。”
  鲁南一带喜欢吃煎饼。在多次走访之后,陈毅对鲁南吃煎饼的风俗非常感兴趣。别看当地人吃煎饼很容易,可对新四军战士来讲,却是门新学问。一开始吃,真是五花八门,有的像吃烧饼,摸过煎饼来转着圈啃;也有的像吃单饼一样拿过一张来,一折二,不管头和尾,张口就咬,经常惹得当地人发笑。
  有一次吃饭,陈毅对身边的军部机要通讯员于庭信说:“小于,慢点吃,你教教我吃煎饼的方法,我怎么就是吃不快?”
  于庭信是苍山人,听了陈毅的话,可谓一头雾水,他奇怪地说:“吃煎饼有什么好学?按俺鲁南的吃法,吃煎饼,卷大葱,卷渣豆腐,既好咬又好吃。不信你试试,习惯了就好了。”陈毅一边听,一边咬着煎饼做试验,最后满意地说:“小于,你讲的方法真行,要在我们部队里推广。”
  不几天,在一次会议上,陈毅专门讲了吃煎饼的问题。他首先赞扬鲁南人民烙煎饼支援子弟兵的革命精神,接着又结合行军作战,说明煎饼是一种很好的饭食,要求大家人人养成吃煎饼的习惯。最后就如何吃煎饼,他结合自己的体会,给大家做了一番表演:他找来一张纸,一卷,比作煎饼;掏出一支笔,往纸里一塞,当大葱;然后张开大嘴,连纸带笔往嘴里一送,风趣地说:“吃煎饼,卷大葱,张大嘴,牙一咬,手一松,吃个煎饼也就是几分钟。”陈毅这生动有趣的讲演,给了大家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山东地方大,生活习惯各地也不完全一样,鲁南人习惯吃甜煎饼,鲁中人喜欢吃酸煎饼。莱芜战役后,由于日夜操劳,连续作战,加上生活条件比较差,顿顿吃酸煎饼,陈毅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他能瞒过别人,但是瞒不过常在他身边的同志。
  部队在莱芜、沂源两县交界处一个村子住下后,于庭信找到村长,问他能否想个办法使酸煎饼变成不酸的,好适合病号同志的胃口。村长待人非常热情,说了声“有办法”就走了。到了下午,村长不声不响提来一包新烙的玉米煎饼,说让病号尝尝。于庭信拿给陈毅一尝,一点酸味也没有,甜得跟饼干一样,跟先前的味道不一样,忙问小于:“怎么酸煎饼还能变成甜的?”小于向村长打听后才得知,按鲁中人的习惯,头天推了煎饼糊子,发酵一夜,第二天烙出来的煎饼是酸的;当天推了糊子当天烙,就是不酸的。这包玉米煎饼,是村长买来白糖,叫老伴格外加工的,所以吃起来特别香甜可口。
  摸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陈毅感慨地说:“我们要多打胜仗,感谢当地人民对我们的关怀,再也不要给地方上增添麻烦了。军民是一家,一家人就不能吃两样饭。当地人民吃什么煎饼,我们就吃什么煎饼。”
  事后,陈毅又向当地群众学习了吃酸煎饼的学问。群众赞扬说,陈毅率领的部队到哪里随哪里的风俗习惯,是咱老百姓的队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