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战”迅速熄火,网约车迎来新阶段
2018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盘和林

  在网约车行业掀起“价格血战”约半个月后,补贴战有了“熄火”迹象。4月13日,滴滴美团相继宣布,已于4月12日停止对南京用户的补贴发放,滴滴方面14日还宣布,率先取消上海地区的常态化补贴。 
  补贴大战,似乎是出行领域竞争的必经之路。从三年前的滴滴与快的,一年前的摩拜与ofo,一直到最近美团打车上海高调上线,挑起新一轮价格战。这也不奇怪,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在竞争的早期阶段,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数量,也就是要尽快抢占市场份额。很多时候,用户规模决定了同业市场中企业的自身站位。
  处于初创期的互联网公司,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估值,让投资人心甘情愿持续砸钱。而互联网估值有两个指标:其一,用户量的增长;其二,用户留存在平台上的使用时间。在网约车市场,经过滴滴与快的、滴滴与优步中国等声势浩大的补贴大战,可以说用户量几乎达到上限,就算还没有,增长空间也很小了。
  于是,如果还继续用补贴来争夺用户,无非就是你切走我一块蛋糕,我再切走你一块面包,这样根本无法培养用户的忠诚度,更不用说提高用户在平台上的使用时间了。而且,倘若网约车行业不能良性发展,网约车企业面临的就不仅仅是用户在不同平台——比如滴滴和美团打车进行选择的竞争了;如果消费者在权衡便利程度和费用之后,觉得网约车还不如公共交通,恐怕网约车整个行业都会迎来巨大的挑战。
  所以,对网约车市场而言,高额补贴难以持续,而补贴取消则是必然之势。地方监管部门的约谈执法避免网约车市场陷入恶性竞争。在网约车市场的拓荒期,补贴大战已经表现出一些负外部性,比如恶意刷单、半路撂客等。有媒体报道称,美团在上海刷单比例高达40%。高额补贴也导致大量车辆涌入,而许多车辆实际上并不具有相关资质。此类问题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权威机构对网约车司机、车辆准入资质进行审核。
  网约车行业过了市场拓荒期,顺其自然就应该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这个阶段的竞争应该从价格转向服务,以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服务品质、完善消费体验为导向,切实解决打车难、服务差、派单不合理等问题,致力于改善乘客乘车体验,保障出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向服务要用户”,在市场上收获更多的“用脚投票”。现在,在监管部门的要求下,滴滴和美团打车已经开始采取了一些动作,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在市场和政府的推动下,打车行业现在要进入精细管理阶段了。但在很多方面,比如顾客习惯的培养、对市场数据的把握等,刚进入市场的美团打车显然都不如已经做老大好多年的滴滴。可以说,美团打车被迫从一开始就要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与成熟的滴滴正面竞争。如果没有用户数量级的增长,它如何在实战中形成打车业务核心竞争力?
  这恰恰带来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一个相对成熟的领域里,初生的竞争者要面临着巨大的盈利压力,现有的行业巨头不会给新来者足够的时间让它成长。就网约车行业来看,美团打车到底是能够跨越拓荒期,顺利在新阶段的打车市场赢得一席之地,还是会因先天不足死在黎明前的黑暗,只有时间和市场能告诉我们答案。(作者为财经评论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