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舜“象耕鸟耘”的真实性
2018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向阳
  前几天,在千佛山下散步,遇到几个小伙子在“舜耕历山”的塑像前留影,塑像的内容是:舜的仁德感动了上苍,于是便有大象为之耕田、百鸟为之耘草,被称之为“象耕鸟耘”。拍完照,几个年轻人一阵风似的爬山去了,边走还边说笑:“济南古代哪有大象啊,这些传说太穿越了……”
  看着年轻人远去的身影,我有点无奈。按照今天人们的认识,他们说的或许不错,今天的亚洲除了东南亚一带还有把大象用作耕地和运输的畜力以外,其他地方已很难见到。但他们不知道,在历史上,济南还真是出大象。
  据记载,大舜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父系氏族时代,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在传说中,舜在历山(千佛山)耕种田地时,除了有“象耕鸟耘”这一典故,舜还派他的弟弟象去驯大象。对很多人来说,这似乎只是古人的臆想和传说,然而,根据考古资料和几千年的环境变迁来看,在远古时代的济南,象耕、驯象并非神话,而是事实。
  上世纪五十年代,泰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出土过两件象牙梳,其中一把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此外,大汶口遗址还出土过象牙雕筒、象牙琮等多件牙雕制品,反映了5000多年前牙制品的雕制水平。
  要说国内最早的象牙雕刻制品,在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就十分突出,尤其在河姆渡文化早期。在河姆渡文化各个遗址中共出土象牙制品30余件,绝大多数出自河姆渡遗址。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三件精美的象牙杯,其中最大的象牙觥杯,通高55厘米、杯身高42厘米、米黄色,系象牙根段制成,是极为罕见的商代象牙酒器珍品。按照现在人的常识,在中原、江浙一带是不产大象的,这些象牙制品的出现,让人不禁疑问,在新石器时代和商代,这些象牙是从何而来的?是产自本地还是从西南方国进贡而来的呢?
  除去象牙制品,与大象有关的器具在商周时代也非常多,出土地则是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主。可见当时大象的憨厚可爱、太平吉祥的寓意一直是商周青铜器表现的主题。
  罗振玉先生在《殷墟书契前编》中著录一片甲骨上就有“隻象”的记载,“隻”即是“获”的本字,就是古人抓获大象的记载。这就说明当时有野象的存在。罗振玉先生注意到古文字中“为”的写法,他考释为“从手牵象”,“役象以助劳”。罗振玉据此推断:“知古者中原象,至殷世尚盛也。”
  胡厚宣先生在《甲骨文与殷商史》中也记录,甲骨文中载有很多猎象的地点,商王曾在处于河南沁阳附近的太行山南侧一次狩猎获取7只野象,证明3400-3200年前这一地区生存着数量较多的野象。
  而甲骨文中的“为”字,“从手从象”,即一个人手牵着象在耕种劳作(或表示牵象驯化),这反映了中原地带林草丰茂,气候温暖湿润,用象耕种劳作很普遍,所以日常生活的习惯也反映到了造字中。
  除非在动物园中,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没有大象了。在中国,它们已经“退隐”到云南和东南亚的丛林中。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其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精确地指出:“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两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1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而根据甲骨文可以发现,商代种稻子比现在早了一个月。
  当时中原的气候环境,堪比现在的西双版纳。随着地质变化和气候变迁等原因,大象慢慢退出黄河长江流域。竺可桢先生曾指出,在半坡遗址和殷墟遗址中,可以看到竹鼠、水牛等热带亚热带动物遗迹。而在周初的文书中,有些字如篮、筐、算、筹、箅、筵等器具,本意都和竹子有关,很多都是竹子制成的器具,可见当时气候温暖湿润,北方的竹林普遍存在。而在史籍中,类似的记录也很多。除了地质、气候变迁,人为猎象也导致大象的减少。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使得大象活动范围被压缩。
  大象是什么时候南移的呢?有学者分析:进入西周后,亚洲象退出黄河流域,古文献中关于大象的记载出现在扬州、淮夷、楚蛮等地。《三国志》中东吴孙权曾向曹操进贡大象,此时亚洲象应该在江南还有分布。曹冲称象也是大家广为知道的故事。自南北朝至唐朝,四五百年间野象分布区由长江以南继续南移。唐末五代时野象分布北界的东端,已由战国末年的越地,南移至温州、福州、漳州一带。公元920~940年,象牙仍是福建的主要贡品之一。直到南宋,福建漳州一带仍然有大量野象分布,而且十数成群危害庄稼,导致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在《宋史》中记载“建隆三年,有象至黄陂县……明年十二月,於南阳县获之,献其齿革”等,可见当时湖北等地还有大象活动。有人推测,大约在元明之际,大象退出南岭,直到19世纪30年代,广西十万大山一带的野象才最后灭绝。从此野象退缩于云南一隅。有学者曾经估算,三四千年以来,从华北中原一带一直到云南,大象的领地向南移了两千多公里。
  笔者记得,前些年在山东大学校园内就曾挖出过一根古象牙。山东省博物馆里保存着一些在省内发掘出来的象牙化石,其中也包括一些从章丘、长清等地发掘的,这都说明古代济南也是产大象的。所以,“象耕鸟耘”的故事虽然在今天看来很离奇,但恰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而不能用虚构、穿越来解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