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举
最近,《2018中国新零售商都指数报告》发布,推出新零售先行城市排行榜。报告显示,上海新零售指数综合评分居榜首,北京、深圳、杭州紧随其后。
上海之所以能位居榜首,除了上海自身的禀赋以外,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2017年开始,上海市滚动实施90项总投资达793亿元的商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新零售企业涌现。当地已经看见新零售所带来的红利和机遇。这个机遇,本质上源于天猫新零售之城对一个地区某些场景之下交易成本的改造。
这种改造,是针对进货与销售两端的。先说进货端,以往,这些小店的进货渠道是传统的批发市场,货物来源没保障、量小没价格优势,现在批发渠道放在“零售通”平台上,不但货源有保障,进货价格比原来低5%,而且,以前很难进到货的一些网红商品也可以进到了。更重要的改变来自于销售端。成为智慧小店后,可以得到线上导流,有些还配备了菜鸟驿站、无人售货机等,进一步提升订单量,销售额因此快速上升。小店订单的增加,某种程度上看,并不是对存量的再分配,而是通过技术改造传统零售业诱导出来的新需求。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晚上在家,肚子饿了,想吃夜宵或者零食,但想着要下楼,还要走出小区才能买,就打消了念头。这就是交易成本阻止交易的典型例子。交易成本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包括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的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合约执行的监督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交易成本过高就会阻碍交易。简单说,麻烦限制了人们的交易。
人们已经自发地寻找了不少方法来克服这个交易成本,争取达成交易,比如给小区外的小店打电话,发微信,或者叫外卖,不过,这些方式还显得有些分散。新零售之城的智慧店铺,把这些需求组织起来,匹配给智慧小店,就能系统性地降低一个城市某些类型、某些场景之下的交易成本,从而全局性地、系统性地提升一个地区的零售交易规模。
这种降低交易成本的机制,并不仅仅出现在对便利店的改造上,还有更高层级的应用。比如,苏宁小店,会根据用户群体画像,实现“千店千面”。它还打通了苏宁易购平台,共享线上超过4400万种商品,为用户提供海量的商品选择,它甚至还提供共享设施、金融支持、娱乐消遣、医药、办公等多维度、多层次服务,方便用户生活。这不仅是对便利店的改造,更是在多个领域,多场景的,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交易成本,方便交易,促使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出现,从而提升交易规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