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新韵
2018年05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郑州金水河畔建有一座子产祠园
  郑国车马坑
  马车复原
   惠爱千秋的丰碑,立在郑州人心里
  春秋时期,河南郑州一带是郑国的地盘。
  如今在郑州城区,由于岁月久远,许多和郑国相关的古迹早已不存。还好,在金水河畔,尚有一处复建的子产祠园,用以纪念这位郑州历史上有名的“市长”、孔子眼中的“活周公”。
  子产祠园是一处沿河公园,靠近郑州大学南校区,曲径通幽,恬适雅致。祠园入口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惠爱千秋”四字,意在褒扬子产惠民、爱民的精神。
  走进祠园,和想象的差距有点大。虽然叫作祠园,但是里面既无祠也无园,更像是因地制宜修建的一小片绿地广场。除了牌坊、“子产祠园”石和一组有些抽象的雕塑外,并没有找到和祭祀子产有关的太多痕迹。
  子产曾任郑国的执政,相当于丞相,他是一位有魄力、了不起的改革家。接手这份工作时,郑国已经是个被群狼环伺的弱国,他顺应时代潮流,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他把法律条文刻于鼎上,统一标准,制成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子产为郑国换来了百年的太平时光,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他为官清正廉洁,去世后,家里甚至没有钱厚葬他。得知这个情况后,郑国百姓纷纷拿出家中的金银珠宝和首饰,送到子产家,很快成车的金银首饰堆积在他家门前。
  子产的儿子遵照父亲遗嘱坚决不收,自己背土把子产葬在了新郑和长葛交界处陉山的乱石之上。这也是子产的遗愿:生不与百姓争财,死不与百姓争地,把墓朝向郑国方向,以示永不忘本。
  郑州老城区曾是子产的封地,人们为了纪念他,很早便修起了子产祠。只可惜,几兴几废,原有的子产祠早已不在,就连故址也已改作别用。不过,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1998年,当地修建金水河滨河公园时,又修建起了这座子产祠园,以表达对子产的纪念。
  孔子早年便曾到过郑国,向子产请教,并与子产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史记·郑世家》记载:“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云。”子产去世后,孔子闻讯痛哭流涕,发出了“古之遗爱也”的感慨,在孔子眼中,子产已经接近古代圣贤,堪称完美。
  据说,不远处的金水河也和子产有关。相传当年百姓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为子产送葬,子产的家人不接受,百姓便将金银首饰投到河中,这条河从此得名金水河。
  两行绿柳,一条金水,与这曲径通幽的静所最是般配。记者找了处石凳安坐下来,翻出《子产不毁乡校》再读,别有一种思考。对国家也好,对个人也罢,最怕的既不是土地贫瘠、人口稀少、资源匮乏,也非家中赤贫、门户败落,而是怕没有灵魂和气血。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子产的作为告诉我们,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起舞弄潮、卓然而立。 
  此时,我倒觉得这样的子产祠园蛮符合子产的意愿:不与民争利。他不喜欢给自己立高大的丰碑,然而,那座丰碑早已立在了郑州人的灵魂深处,一立就是两千多年。
孔子徘徊的东门,建起了“爱情公园”
  从郑州市区向南四十多公里,就到了新郑。新郑虽然名字里有个“新”字,但却是个资历很深的城市。新郑在上古称为“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近年来,新郑叫响了“黄帝故里”的品牌,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内外华夏子孙。
  新郑是春秋时期郑国国都所在,又是战国时期的韩国国都所在,郑国、韩国相继在此建都539年,新郑可谓当时中原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
  走在新郑,想找到郑韩故城并不难。由于地处中原,地势平坦,当年的郑韩故城便以城墙高大而闻名天下,时隔两千年,新郑市区仍存城墙约1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
  我要寻找的是郑国古城的东门,当年孔子曾经到过的地方。孔子晚年周游列国的时候又再次来到了郑国,那一次,他和弟子一行正在逃亡,很是狼狈。
  到郑国时,孔子和子贡等弟子走散了,无奈之下,他便来到繁华的东城门处,等待着与弟子会合。子贡一路打听老师的下落,好不容易有个郑人告诉他说:“我看见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这人长得不一般,只是,看他疲惫的样子简直像一条‘丧家之犬’啊。”
  按照线索,子贡终于找到了落魄的孔子,并把刚才那人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一个人的外形、相貌是细枝末节,不过人家说我像‘丧家之犬’,真说到点子上了。”
  多少无奈最终只能一笑了之,时隔两千多年,品味孔子的回答,仍能感到无比心酸。
  孔子当年驻足的郑国都城东门在新郑市区东部的溱水之滨,如今已被打造成郑风苑景区。郑风苑景区建于2002年,是个开放公园,河桥路相连,林水亭相映,是周边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虽然高大的东城门早已不在,但是绵延的古城墙依稀还能让人辨出都邑的沧桑模样。
  东门之于郑国,还有特殊的意义。“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这是《诗经·郑风·出其东门》的诗句,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在郑国都城的东门。正因如此,当地政府选址在故城东门打造了这处景区。
  走在郑风苑景区,可以看到散立着许多美石奇石,有的巍峨,有的漏透,上面分别镌刻着《诗经·郑风》的全部诗文。有意思的是,《诗经》辑录了十五国风,多数国风中涉及情爱的占总篇目的不过十之三四,唯独郑风的爱情诗文占十之八九。
  我不禁想,孔子晚年曾删订《诗经》,三百篇诗文皆经过他的手,当他整理郑风时,看到《出其东门》,会不会想起自己当年在郑国都城东门的遭遇?若是想起,孔子也当会心一笑吧。
  如今郑风苑以美丽的自然风光、脍炙人口的郑风诗歌和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故事,成为新郑人心目中的爱情圣地,甚至俗称为“爱情公园”。情侣们在这里可以开启诗经觅踪之旅,品味东方古典爱情的甜美;也可攀岩戏水,荡舟垂钓,尽情领略自然风光。
  真希望,这样美好的景致一直延续下去。

大遗址保护, 让城市永远受益
  由于种种原因,郑国存在许多历史谜团,围绕郑国进行地下考古总能带给人们无限惊喜,郑国车马坑的发现就是其中之一。
  郑国车马坑位于新郑市区文化路南端,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及其家族墓地。根据新郑市文物管理局的调查,整个墓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墓葬总数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数量在全国已发现的春秋墓地中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国同期墓地中极其罕见,可用无卧牛之地来形容。
  郑国车马坑现在建起了博物馆,用以展示片区的考古成果。“1号车马坑内葬多种豪华实用车辆22辆和40余匹马,是中国目前发现春秋时期诸侯级别葬车最多的车马坑。”工作人员介绍。
  这里是2002年建成开放的,起初叫作“郑王陵博物馆”,后来更名为“车马坑景区”。要是有“密集恐惧症”的人士,还真不建议前来参观。这是因为郑国人似乎是空间集约化的先驱,不仅墓与墓之间挨得很近,而且每座墓里面的陪葬品也是密密麻麻,丝毫不浪费一点空间。
  展厅的布置也很充实,从方方面面介绍了郑韩故城、郑国贵族墓地、车马坑的情况,这一点,要比临淄、洛阳等地的车马坑好得多。工作人员告诉我,郑韩故城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首批国家重点扶持保护的大遗址,因此当地对相关遗址的保护非常重视,投入也很大。
  据了解,在大遗址保护方面,新郑累计投入近6亿元,相继启动了占压遗址保护区村庄拆迁,建成郑国车马坑、东北角城墙遗址公园、郑风苑等遗址展示点。由于新郑的老城区是叠压在大遗址之上的,当地政府计划将老城区生活人口转移至北区和东区,为郑韩故城遗址公园的建设预留大量土地,给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让路。
  “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这是很多大遗址的真实写照。就在上个月,因北城门、3号车马坑考古挖掘成果突出,郑韩故城遗址成功入选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可见,大遗址保护的过程本身也是重新认识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过程。
  当时,三号车马坑考古工作全过程向公众展示,观众零距离感知考古,这在河南考古发掘历史上尚属首次。在考古现场设置有四面屏显示器,通过考古队员头上佩戴的小摄像机,可在显示器上看到工作近景特写,现场还建有考古发掘体验区,供公众体验。这些措施引发了社会的不小反响,提高了大家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
  规划一块绿地,可以带动上百亩土地升值;而建设一个遗址公园,则可以让整个城市升值。建设一个工业项目,可以服务一个城市几十年,而保护一处大遗址,可以让一个城市受益上百年、上千年。
  大遗址保护要靠大手笔,尤其是那些城市核心区大遗址,涉及大量的拆迁、环境改造等工作,需要巨大魄力,新郑在大遗址保护方面值得很多城市参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