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济宁的这支“老牌”文化志愿者团队频出精品
他们在欢乐中传递文明正能量
2018年05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群英艺术团用鲜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传递精神文明建设。
     文/图 本报记者 汪泷 通讯员 张续武

  2017年,当济宁成立文化志愿服务中心后,一批热爱文艺的社会大众化身为文化志愿者,走进社区、学校、敬老院,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而在济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这条道路上,他们又化身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使者,用鲜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传递精神文明建设。在快活林活跃着的群英艺术团,就是这样一个冲在创城第一线的文化志愿者团队。

  退休老人成立艺术团
用文艺演出助力创城

  “运河之都人向往,杨柳两岸稻花香,改革开放政策好,人民富裕国家强。”23日上午,在位于环城西路的一个居民区里,年过八旬的退休教师张清明正在一间不大的排练室里和老伙计们反复排演着去年创作的一部小戏《养老》。
  身为群英艺术团的团长,张清明每周要在这间排练室里呆上两天。“每周一、四上午在快活林进行公益演出,每周三、六和团员们在这里排练。”这个成立于2000年的群众艺术团,是任城区首批注册的群众艺术队,也是全市首批注册的群众艺术团。“1998年退休后,我常去老干部活动中心打乒乓球,在那里结识了几个热衷文艺的老伙计,于是大家一拍即合成立了艺术团,去快活林给老百姓演出。”张清明说。
  就这样,退休前曾是市豫剧团演员的马丽娟、赵洪存等人相继加入,团队也从最初的十几人,渐渐扩大到如今将近50人,每年公益演出超过百场,足迹遍布广场、社区、学校、敬老院等。而团队逐渐有了影响力,尤其是他们都成为了济宁市的文化志愿者,张清明觉得艺术团不能单纯进行演出。“我们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要让大家看到文化志愿者们的社会价值。”张清明说,他和团队几个骨干成员商议后,决定在全市正在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大潮中出一份力。“既然咱是文化志愿者,那就从精神文明着手,用我们的文艺演出来传递创城的精神和理念。”于是,大家在排练室里围坐在一起,决定为创城打造一台艺术团自己的原创小戏。
身边故事变成剧本
传递传统孝道文化

  几经商议后,在团队热衷创作的刘玉英建议下,张清明想起了在朋友那听到的一个故事。“当年老人的孩子做生意遇上了困难,他二话不说把房子卖了30万元,拯救儿子的生意。”张清明说,当时,儿子承诺生意好了,一定把父亲接到家里孝敬。可没想到的是,后来儿子发家致富买了三层小别墅,至今未让老父亲进过一次家门。
  几位成员想起这件事后,“孝道”乃是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中华美德,这也是文明城市的一部分啊,可以用艺术的手段来谴责这种行为,弘扬孝道。去年,张清明和刘玉英联合创作了剧本,又在赵洪存、马丽娟等人的帮助下几易其稿,最终完成了山东梆子《养老》的剧本。
  年初,《养老》在全市老年文艺演出大赛中摘得金奖。这样的殊荣,让张清明和团队成员们备受鼓舞。“除了要进一步打磨《养老》,我们也开始围绕创城,着手创作新剧目。”张清明说,根据移风易俗工作创作的小戏《彩礼》,已经有了初步的框架。根据当今社会进入“二孩时代”,大家也在构思新的剧本。
  张清明说,当了一辈子语文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他深知精神文明的传递多么重要。艺术团规划今年要把这几部新的原创剧目立上舞台,为济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出一份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