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法治人物
2018年11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编辑:陈鸿儒 美编/组版:李腾 校对:李岩松
B03
  “我来自农村,创作题材的灵感也源自于农村,我将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唱下去,直到我唱不动的那一刻。”现任济宁市普法文艺宣传团团长,顾成德说唱“山东琴书”30余年,他每年风雨无阻,坚持下乡演出200余场,加强了济宁市的法治文化建设,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带着作品下乡演出,源于老百姓的喜欢,这是我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顾成德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他把以宪法为核心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反邪教、禁毒的知识,以“山东琴书”、“河南坠子”曲艺小品融为一体,把国家法律知识送到千家万户。让老百姓不仅乐在其中,更将法律知识牢记于心。
  如今已经63岁的顾成德,每次都坚持演出半个小时以上。“普法演出在农村都是露天演出,好多次演出中下起了小雨,演员们衣裳都淋透了,可观众就是不走,都说节目好,雨水淋透衣裳也愿意看。”顾成德说,老百姓还从自己家里拿来雨伞、塑料布给演员遮雨,自己站在雨中观看节目,“观众的掌声、笑声,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和回报。”
  从小就生活在农村的顾成德,节目灵感都来自农村,反映社会现实。其中,他根据泗水县一村的六个村霸,在村内横行霸道的事迹,编排了关于扫黑除恶题材的作品《严打六只狼》,被济宁市文化广电出版局宣传部评为创作表演一等奖,更是每次下乡普法扫黑除恶题材的必备节目。
  一次演出中,顾成德得知某村村民四个儿子不赡养自己的父母,主动联系当地的村委会,下乡送法到当地。巡回演出中,他专门挑选关于“孝道”题材的作品如《老有所养》、《苦乐娘亲》、《养儿难》等节目,通过表演对4个儿子触动很大。现在4个儿子轮流赡养老人,“每次看到别人通过我们的表演,能有反思和改变,这就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看视频
  48岁的楚孔岭,是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楚孔岭法官工作室负责人,主要负责各类民商事案件的审理工作。每年结案数量均处全市法院前列,受到了当事人的一致赞誉。
  “没想到,济宁法院的法官能够如此公正办案。济宁能有这样好的法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到这里投资,我们放心。”2017年5月,江苏南京一家汽车企业诉城区一家修理厂配件买卖合同纠纷一案,被告方开始倚仗自己是本地企业,以种种借口拒不提交证据,并托人找楚孔岭说情。楚孔岭没有为利益所动,坚持公正地审理案件,最终为外地企业追回全部欠款180余万元。
  楚孔岭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每审理一起案件,总是反复核实证据,尤其注重庭审质量,从不轻易放过庭审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疑点,经他手处理的案件,论证有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赢得了律师和当事人的尊重,使赢者赢得堂堂正正,输者输得心服口服。
  每年承办600多起案件,楚孔岭最大的感受就是要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在别人眼里的空暇时间。时间是挤出来的,他把别人眼中的休息、娱乐时间,都用在自己的工作上。
  为了保证案件的公平、公正,楚孔岭经常放弃休息时间,认真查阅案卷资料、撰写法律文书。常常是白天开庭,晚上在家写审理报告、判决书,已连续多年没休过公休假。凭着一个法官对法律的尊崇和热爱,2014年两院合并以来,他共审结各类案件3500余件,无一超审限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引发申诉上访,每年结案数量和质量,均处全市法院前列。
  近年来,楚孔岭积极参与关于案件情况调研等多项活动,都圆满地完成了工作。在勇于拼搏与奉献的同时,楚孔岭更擅长思考与创新,每年都会写一篇有深度的调研文章,由此赢得了“学者型”法官的美誉。
  扫码看视频
  53岁的潘兴濂,是微山县人民法院欢城法庭庭长。23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司法一线,热心接待每一名当事人。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细心审理每一起案件。诚心解决每一个问题,把青春与激情奉献给了他挚爱的审判事业,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祥和。
  “欢城镇是典型的湖区和农业区结合的城镇,案件大部分涉及群众民生问题,要化解这种难点,需要从能动司法着手。”潘兴濂介绍,把群众的合法权益与合理利益一并纳入裁判视野,他妥善化解了一个个“剑拔弩张”的矛盾纠纷,成功调解了一大批复杂疑难案件。
  2012年,留庄六村的366亩良田,因矿方排放废水被淹,失去良田的村民找到矿方讨要说法,但矿方拒不赔偿。689户村民将矿方诉至法院,要求判决被告补偿青苗损失费210余万元。
  “我们都是农民,就想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赔偿是短期的,我们不想失去这片土地。”这是潘兴濂在多次走访调查中一位村民说的话,而正是这句话,让潘兴濂深知让村民有地可种是化解这一矛盾的关键,设想出一个大胆的调解方案。
  “可以由矿方出资给村民筑起台田,把田地架起来,上面种田、下面养鱼。”经过6次座谈和无数次沟通,终于达成调解协议,由被告矿方支付原告689户村民台田费用63万元,成功化解了村民与矿企之间多年来的积怨。
  从工作伊始,到如今的欢城法庭庭长,潘兴濂深知群众打官司不容易,始终把群众冷暖挂在心间,带领全庭干警走出法庭,到田间地头调查,到湖岸乡村办案,倾听群众心声,就地化解纷争,让群众少跑腿、少受累。
  近三年,在只有两名审判人员的情况下,潘兴濂克服案多人少的困难,带领全庭干警审结案件1500余件,调解率达到80%以上,且无一超审限,无一上访缠诉,将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化解在基层。
  扫码看视频
  56岁的马其明是泗水县看守所所长,1999年8月由武警济宁市支队转业至泗水县公安局。从军人到民警,马其明将部队中的点点滴滴融入到看守所日常工作中,用“军事化”手段管理教育起在押人员,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个‘半小时’制度,就是早间半小时、午间半小时和晚间半小时,军事化管理在押人员。”马其明告诉记者,如今,泗水县看守所已将三个“半小时”融入一日生活管理。
  “早间半小时”为每天早晨6时至6时30分,带领监管民警组织被监管人员在放风场内跑步、做运动、背诵监规;“午间半小时”为每天中午12时至12时30分,组织被监管人员读书、学习、看报,用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改造被监管人员扭曲的心灵;“晚间半小时”为每晚7时至7时30分,组织被监管人员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增强被监管人员爱国、爱家、爱集体的意识。同时,每日三餐前组织被监管人员同唱一首歌,饭后听音乐,舒缓被监管人员的烦燥心情。
  保障监所安全,最重要的是抓好队伍。如今,马其明坚持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相结合,在推进队伍管理军事化进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制度体系、管理规范和监督模式。每月5日、15日、25日召开监所民警例会,带领民警集中学习业务知识,组织开展队列训练,培训岗位技能。
  看守所环境复杂,关押着形形色色的在押人员,管理在押人员的同时,也要经受住“糖衣炮弹”的攻击,马其明在教育民警不为权钱所诱惑的同时,以身作则树立标杆,为全体民警做好表率。连续10年,泗水县看守所队伍实现零违纪。此外,马其明参照部队管理模式,加强民警作风养成,看守所民警们从开始的不适应变为自觉习惯,将一个普普通通的看守所,打造成一只“钢铁雄师”。
  扫码看视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