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益求精,不“挨刀”也能诊断和治疗
省立医院呼吸科领先开展内科胸腔镜、支气管镜下介入技术
2017年08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陈晓丽

  早在10多年前,如果不幸患有纵隔疾病,必须在全麻状态下开胸手术,才能取到病变组织活检,确诊前患者就先“挨了一刀”,不仅风险大,患者恢复也很慢。如今,这些疾病都已交给呼吸内镜来解决,包括内科胸腔镜、支气管镜等。
  不久前,一位23岁的小伙子找到山东省立医院呼吸科主任姜淑娟就诊,因为有胸腔积液,在当地一家医院按照结核性胸膜炎治疗了半年多,病情却在逐渐加重。姜淑娟为其安排了胸腔镜检查,结果发现其胸膜上已经转移了多个肿瘤,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胸膜转移。一问才知道,原来他脚底上有块黑色素,3年前做了切除手术,没想到发生了胸膜转移。
  “在内科胸腔镜应用以前,对胸腔积液的诊断不够明确,更多需要依赖医生的经验判断,误诊的情况就难以完全避免。”姜淑娟告诉记者,自内科胸腔镜应用于临床以来,医生只要在患者胸壁开个小孔,内科胸腔镜即可通过这个小孔进入患者胸膜腔,不仅病变组织清晰可见,取活检也非常方便。除了胸腔积液,气胸、脓胸等疾病在胸腔镜下都无处遁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山东省立医院呼吸科已故薛立福教授在全国率先开展内科胸腔镜术以来,姜淑娟带领全科将该技术传承并发扬光大,已完成5000余例胸腔镜检查和治疗。
  除内科胸腔镜外,支气管镜在呼吸领域也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山东省立医院呼吸科在陶仲为教授的带领下就已经开展传统的支气管镜检查。不过,这时的支气管镜检查有较大的局限性,只能看到支气管腔内的病变,对于腔外的病变却无能无力,仍然只能通过纵隔镜或开胸手术取病变组织。
  2004年初,姜淑娟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带回了经支气管镜肺门或纵隔淋巴结针吸活检术(简称TBNA),通过支气管镜提取腔外或纵隔淋巴结的病变组织活检成为现实。山东省立医院呼吸科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TBNA技术应用于临床,吸引了全国各地医生前来学习。
  此后不久,该科室进一步开展了经气道超声引导的TBNA技术。“有的淋巴结太小,自身直径不足1厘米,而气管周围又分布着大量动静脉血管,这时提取淋巴结上的病变组织危险度非常高。”姜淑娟解释道,通过在支气管镜前段安装迷你超声探头,“引导”穿刺针准确“避让”血管和器官,直达肺部或纵隔内肿块或淋巴结,从而精确取出病理标本。
  如今支气管镜不只停留在诊断疾病方面,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上也发挥着巨大作用。自2015年6月起,山东省立医院呼吸科开始独立开展硬质支气管检查。针对各类良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引起的大气道狭窄,山东省立医院呼吸科介入团队陆续开展了支气管镜下的支架置入术、冷冻术、氩气刀电切术、球囊扩张术等。其中,记忆镍钛合金支架置入术治疗大气道狭窄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