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不显”明府城
2017年09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济南大明湖扩建后,在灰山之侧建灰山亭。
     明府城姓明,日月同辉的明。这注定了它“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漫步明府城,走过透着清冽泉水的青石板路,游弋于低矮斑驳的灰墙青瓦之间,仿佛走进了深情浓重的历史。
  济南有句俗谚:“三山不显出皇位,四门不对出高官”。其中三山不显的意思是说济南市区内有三个山头从远处是看不见的,只有到了近前,才能看到它们从平地突起。传说,济南的中心是渤海的海眼,几千年前常有海水喷涌而出,霎时能将济南淹成一片汪洋泽国,人们深受其害。后来,大舜看出济南地势南高北低,反了风水,遂派人推演,以三山镇之,方才化祸水为甘泉。这三山便是明府城中的历山、铁牛山和灰山。
  三山彼此是望不见的。因为古人所说的“山”指的不仅是高耸的石质山峰,凡是高出地面的都是“山”。(《国语·周语》云:“山,土之聚也。”)所以老济南口中的“三山”,其实是三座高出地面的土坡,指的是地名,不是山峰。伴随山洪及人类活动,城市地面逐渐抬升,但高处比低处地面抬升速度要慢很多,两两相较,高坡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所以,三山便“消失”了。
  这里是千古之吻。岁月仿佛沉思了一会儿,发出轻轻的鼾声,而文化却从未入眠。
  一山刻历史。那一天,舜在田间垦荒,一只大象从对面山上一步一步走向它,一直走到舜的面前,用鼻子卷起巨大而尖利的石块,奋力刨地;一群群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帮助啄去地里的杂草和害虫,从此,有了大舜历山垦荒象耕鸟耘的佳话。它就是历山,它并非巍峨耸立、蔚为壮观,只是历山顶街(今称按察司街)上的一块历山石。它的名录大部分散见于前人笔记诗文,最早的见于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八》:“齐州城东有孤石,平地耸出,俗谓之历山。”随着街名的湮没,历山顶逐渐被人遗忘。历山石也成了一个谜。
  一山书神话。历史肯定是位梦游者,不仅在夜晚甚至在白天,不仅在想象里甚至在现实中,全都能描绘出奇幻的模样。据说,每在夜深人静之时,便有宿在灰山上的灰仙人将灰撒到山上。人们醒来时,总能从山上扫落一簸箕的灰。若扫净,第二日依然如故。后来,因一位邓姓产妇夜出惊扰了仙人后,灰山不再有落灰可扫。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六月,曾巩来到齐州后修建了百花堤,也就是济南人所称的“曾堤”,其南端起点就在灰山附近。灰山,这座平地突起、表面凹凸不平的灰黑色“怪石”,高约0.3米、长约0.7米。它原位于济南汇泉寺街中东屋的西南墙角,大明湖扩建后,建了灰山亭,就被移至百花桥西灰山亭东北侧水域内。
  一山绘传奇。相传,铁牛山的山顶上卧着一头铁牛。古时济南年年水患,铁牛山下的土被水泡软了,山就沉到地下,只有铁牛露出地面半个身子。一到大雨来临,铁牛三声高吼,就把积压的雨水全部饮尽。因为充满了神秘气息,铁牛被人们奉为神牛,沉入大明湖用来“镇水怪”。后来,两个窃贼闻讯,想要盗走它,于是趁夜黑风高,带上镐锨直奔大明湖。然而,无论怎样努力,铁牛纹丝不动,原来牛早已和山根连在一起。这时突然狂风大作,滂沱大雨倾盆而下,电闪雷鸣中两个盗贼被冲入湖水,无影无踪。瞬时,雨过天晴,漫天星斗,一切恢复祥和安宁。铁牛实际上是一大块略似牛状,长约1.5米、宽约0.6米的纯铁。如今安放于济南府学文庙的铁牛亭。
  从传说中走入,从故事里走出,在水泥森林侵占着城市各个角落的时候,明府城显得尤为高贵、典雅又亲和。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文人雅士到贩夫走卒,都在这里留下过浓厚的烟火气息。泉水生生不息地翻涌着,居民们依泉而居,惬意生活。人无论走到何处,总有一个根联系着自己,成为精神家园;一座城市,无论如何发展,也有一个打不开的文化情结默默守望。这样,我们在大踏步地走向现代化的时候,才不会忘乎所以、茫然无措。夕阳落山,暮鼓晨钟,春秋换代,明府城的历史流过千年,流向明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