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问题的要害在于师德考评
2018年1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日,教育部公布开展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贯彻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结果。总体而言,各地各校对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明显提升,但在有些地方和学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师德管理“宽松软”、师德考评流于形式等问题。
  这样的“结论”并不出人意料。而且,鉴于这一“结论”只是基于对八个省市的“实地抽查”,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许还要更多更严重一些。频频曝光的各种师德“事故”似乎也一直在“努力”印证着这一点。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师德管理无小事。这些年来,相关部门没少在师德建设方面发力。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专门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文件,致力于构建覆盖大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今年,教育部明显加大了师德建设的监管力度,相关文件频频出台。主管部门如此重视,不断念紧箍咒,为什么师德方面仍然问题多多、险情不断?答案恐怕就在督查结果之中。
  乍看起来,师德管理“宽松软”与师德考评形式化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但在操作意义上,师德考评流于形式才是师德问题的症结所在。师德考评是师德管理的基础与抓手,离开师德考评,师德管理难有凭依。一旦师德考评流于形式,师德管理很大程度上也就沦为空谈。
  那么,如何避免师德考评流于形式?不妨先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应该强化、细化师德考评指标。有关师德考评的全国性文件更多是提出原则性、指导性要求,而出台相关实施细则的“皮球”在各地各校的脚下。这样一来,师德考评在操作意义上缺乏应有的强度与清晰度,为师德考评上的形式主义留下了空间。为此,尽可能在做顶层设计时就把必不可少的考评指标作出明确规定,不为这样那样的“变通”提供机会。
  其次,在执行层面,应该保障师德考评的简化与常态化。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师德考评体系过于“宏观空泛”,考评指标看似面面俱到,其实大而无当,缺乏必要的针对性与操作价值。为此,必须进行必要的精简,并将精简过的指标体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实现师德考评的常态化——而不是,只有在做工作总结或面临上级检查时,才忙着组织老师答题填表。
  与此同时,要尽量引进包括学生及学生家长在内的校内外力量,让师德考核由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共同完成,以此避免师德考评沦为学校的自说自话,沦为个别掌权者打击报复以权谋私的工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