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新高考政策实施后,课堂教育教学的变革成为了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济南德润高级中学,构建了以特色教研组创建和打造智慧课堂为引领的学科成长机制,老师们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走出校门开展“行走的课堂”,通过多元化特色课程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质赋能。
记者 潘世金
开展课题项目化研究
带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
走进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种植蔬菜,探究白菜生长的最适株距……这是生物教师赵红霞带领学生开展的生物探究课题实验。经过播种、浇水、施肥等近四个月的种植体验,学生记录白菜生长过程,撰写实验报告册,开启项目化学习探索。
化学老师张玲同样开展了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项目化实验课程。根据课本知识,学生利用膨松剂学习蒸馒头,探究碳酸氢钠的作用;化学社团课上,学生通过自制豆腐、海带提碘等实验,分析原料的化学成分和相关化学反应;结合目前药物研发现状,同学们查阅资料,对有机合成等知识进行深入学习。
为了给学生提供便利的实验环境,学校专门配备了创新实验室。张玲介绍,实验室采取智慧云系统,通过电脑云平台,满足学生接收不同的实验任务,实现实验报告的电子化和实验过程的视频记录,老师和指导专家进行在线点评。2021年,在老师的带领下,学校两名学生获得全国化学奥赛二等奖。
近年来,在各科老师的指导下,不少学生都站上了全国、省市各级比赛的领奖台。信息技术老师王金花开设了机器人社团,她指导学生设计出了自动擦黑板机器人、自动餐饮程序等作品,在世界机器人大赛、山东省青少年创客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语文老师们的辅导下,2022年300余名德润学子在全国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奖。
开启行走的课堂
在真实情境中用活知识
2021年,济南德润高级中学政治学科获评济南市高中首批学科基地。“学生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课本上,老师们通过打造‘行走的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组教研组长郭霞告诉记者,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围绕思政教育横向、纵向双贯通理念,老师们结合“人民城市人民建”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参与了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共提交了15篇模拟提案,其中《关于地摊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建议》《关于完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议》被选中汇编成册。
近年来,学校构建了以思政课德育课程为主阵地,环境德育、学科德育、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德育、行为规范养成“五维一体”的大德育课程体系。比如,在学习《生物(必修二)》生物和环境单元时,老师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分析讲解。地理教研组长李迎介绍了地理学科的系列“行走课堂”课程,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卷等方式探究雾霾的成因,走进社区呼吁居民爱护环境,将人的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生动落地。历史学科开发的济南老商埠兴衰、济南文化名城调研课程也深受学生喜爱。
打造专家型教师团队
“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中,王诗琴老师开设了《青春红楼》主题课程,研发《青春红楼手册》,带领学生开展主题探讨。在她的课堂上,学生绘制红楼人物图鉴和连环画,制作PPT登台分享,在老师的个性化指导下领略经典作品的魅力。同时,学校语文组还开设了朗声吟诵社、领风辩论社、蕙风苑文学社、校刊《沁园》等文学社团,布置开放的分类阅读和分享展示区,培育学生随时阅读经典的习惯。
英语教研组长尹军告诉记者,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开展了名著阅读、英语话剧、英语素养大赛等特色活动。同时,老师们打造了研学校本课程,制定英语研学手册,让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得到提高。借助学校的智慧听力训练系统,学生高考听力成绩得以显著提高。
数学组教研组长郭美华表示,作为济南市数学学科教研示范校,学校积极与济钢高中、济南一中等联合教研,根据学生不同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同时,数学组的老师们构建了一系列完整的课程体系,开展了“我绘数学”比赛、编织课程、折叠社团等趣味活动,用高效个性的课程和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能动性。
一门门特色学科的出现离不开学校专家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教科室主任刘俊峰介绍,学校通过举办专家名师讲座、“杏坛微雨”教师论坛等方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学科基地,组织“名师送教、名师送学”,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近三年,学校有400余人次分别在省市区教师专业比赛中获奖,学校教师课题参与率达到100%。
副校长周明媚告诉记者,学校制定了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出台《济南德润中学特色教研组创建方案》《济南德润中学教师专业创新发展年规划》《济南德润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计划》,从特色学科建设到教师专业成长,让老师们有不同阶段的成长目标,16个学科教研组“抱团”发展,在浓厚的研究氛围下形成本学科的鲜明特色,争创校级、市级、省级特色学科。
“学校建立了适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让德润学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副校长宋洪岩表示,近年来,学校构建了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教师发展为基础,教学创新为抓手的发展路径,给老师们提供了专业发展的平台,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