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枣庄吃食有啥讲究
2014年01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枣庄有“进了腊月都是年”和“过了腊八都是年”一说,表达了人们对春节的企盼之情。腊八节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这天早晨,家家要煮腊八粥。煮腊八粥也讲究一定的学问,将洗净的大米、豇豆、红枣、花生、莲子、栗子、菱米等放进锅里,要用文火慢慢熬制,得经过一定的时辰,腊八粥才能被熬得香喷可口。腊八粥熬好后,要施舍给乞丐,邻里间要互送,还要敬老天、抹到果树上,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话说:“吃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从这天起,人们开始筹备过年。 
  除夕是腊月的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为了第二天的春节,这一天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民间有俗语“忙得跟没三十的样”,说的就是“年三十”这一天之前,过年的事情一定都得处理好,以免到了年根手忙脚乱。而准备年货、打扫卫生、送节礼、凑份子杀猪、蒸馍馍、烙煎饼、炸丸子、熬糖、上坟等等,则称为“忙年”。
  “过年吃饺子”是全国普遍的习俗,枣庄人也不例外。饺子的“饺”和“交”谐音,“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春节这天,枣庄人习惯于吃素馅的饺子,意思是一年素素净净,家庭和睦平安。在包饺子时,会包几个带麸皮、钱币的饺子,谁先吃到,表示其今后有“福”、有“财”。春节期间,枣庄人对吃食格外讲究,哪一天吃啥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如初一吃素馅的饺子,初二才吃荤馅的;初三中午净手焚香,祭神祭祖,全家团聚共饮,称为“圆年”;初四吃馒头;初五再吃饺子,谓之“捏嘴”,教导幼童不骂人、不妄语、尊长敬老,告诫青年少说多做、勤业为先,提醒中老年不吵嘴、不骂人;初六喝绿豆沫,煮菜为餐,尊古俗,敬火神;初八为谷日,吃豆腐,谐音“都熟”,祈祷丰年;初九为果日,吃鲤鱼,盼“剩余”,山乡果农尤为重视;初十包饺子吃;十五“小年”吃得丰盛;十六喝面条。 
  立春俗称“打春”,这一天母亲要用彩色的布头缝制“打春公鸡”,订在孩子的右衣袖上,立春之前缝制的公鸡则称为“迎春鸡”,皆以鸡谐“吉”,象征孩子吉祥如意。有的还让“春公鸡”叼一串黄豆粒,孩子几岁叼几粒,以鸡吃豆隐喻孩子将来不再生天花、麻疹等疾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