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推进会暴露新的作风问题
2014年1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庄德水  北京大学  廉政建设  研究中心  副主任
   请 讲
  近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连续播出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该片共分四集:《承诺与期盼》、《正风肃纪》、《狠抓节点》以及《党风正 民风淳》,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展现八项规定实施两年来党风政风改进、社风民风转变的重大成果。
  这四集电视专题片为什么能够受到关注并激起人们的观看热情呢?其关键在于作风建设正在改变中国,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无法回避且必须接受作风建设所带来的变革和影响,让作风建设要求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
  人们关注这些电视专题片,其实不是凑热闹收看或教育学习那么简单,而是同时在关注现实生活、切身利益和未来发展。
  作风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治本之策。作风建设不仅要从根源上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而且要从根本上变革固有的政治思维、传统观念、行为方式和行事态度,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新的生态环境和空间。
  正如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开篇解说词所述:“看一个党是什么样的党,一看性质,二看宗旨,三看作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个重要基础即是推进作风建设,作风建设能够积累起治国理政的政治资源。
  对于当前的作风建设成效,用“新常态”来形容最为恰当不过了。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中央带头遵守,紧盯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一律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形成强大的心理震慑和社会影响。在高压反腐态势下,大吃大喝成了官场禁忌,公款送礼成了过街老鼠,违反工作纪律、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等行为得到收敛,“不敢腐”机制已初见成效,为“不能腐”、“不想腐”等机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人们之所以痛恶违反“八项规定”行为和“四风”问题,其要害在于这些违纪违规行为和问题的实质是一种特权。正是在特权思想的支配下,一些领导干部自恃权力优势,认为理应享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待遇和好处,理应享有比别人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资源;正是在特权作风的影响下,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可以超越法制和制度的限制,认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权力的行使。推进作风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作风,解决特权与腐败相关的作风问题,进一步清除官场的官僚习气,让权力回归其公共性,让掌权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爷”,让作风表率真正成为掌权者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
  面对作风建设新常态,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可忽视,当前有的单位和领导干部仍给“四风”换上“马甲”,穿上“隐身衣”,或“化整为零”,搞政策变通,或花样翻新,改换门庭……更重要的是,作风问题的发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和制度根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作风建设有其内在规律,也容不得任何急躁,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推进。
  随着改革发展的推进,一些深层次的作风问题还会暴露出来,甚至会以新的形式和面貌出现,所有这些都给作风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但这些挑战决不会让人们对作风建设失去决心和信心,恰恰相反,以此为契机,人们会给予作风建设更多的社会关注、行动参与和政治支持。
  中央一直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这意味着作风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风建设新常态,直接改变了中国原有的政治生态,突破观念束缚和利益羁绊,让反腐真正成为一项关乎民生福祉的政治红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